第1656章
是的,真出現威脅了,想要繼續撤出友貼衛及牛滿河兩商棧的非戰鬥人員和附庸部族也是不成的。
這一來,是時間上來不及----福王府目前在黑龍江一線一共擁有14艘江海兩用槳划船,以黑龍江的長度來說,根本不敷足用的,強行用來進行人員和物資轉移,那也需要相當多的時間----二來,還會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附屬部族對商棧的信任和服從,為未來商棧在黑龍江的統治,造成不利影響;並在博和哩和玄城衛失陷的情況下,對友貼衛、牛滿河商棧的守備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甚至就連永寧寺方向也會出現危機。
所以,這根本就是一個連鎖反應的問題,一個應對不當,就極有可能動搖福王府在黑龍江多年的布局。
面對俞義的問題,姜進勇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然後認真考慮了一會,這才回復俞義道:“眼下來說,有兩種辦法或可以應對當前的局面。”
俞義迫不及待的問道:“說說看,是哪兩種辦法?”
姜進勇說道:“第一,以拖待變,畢竟,我們卡住了黑龍江水道,建虜想通過後方供輸糧食只能走陸路,不但道路漫長艱難,期間損耗也會很大,所以,只要我們堅定的進行堅壁清野,動員各地野女真部族向黑龍江兩岸山地地區轉移,時間長了,建虜肯定承受不了這麼大的消耗的,屆時,他們也就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強攻博和哩和玄城衛,要麼就只能撤退了。”
姜進勇的判斷是基於一條軍事常識,即進攻方的物資消耗通常是防守方的數倍,而此次清軍號稱出動了五萬人馬,人吃馬嚼的消耗恐怕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因此,在得不到本地部族就近的供應的情況下,單靠遠在數百公里以外的老巢提供補給,哪怕清廷剛剛從大明和朝鮮各搶了一票,一時間吃的滿嘴流油,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當然,清軍也可以就地墾荒,甚至利用博和哩和友貼衛商棧人員家屬並附屬部族開墾的土地種植糧食,但能種什麼呢?
土豆?清軍可是不認識的,敢不敢吃還是問題呢?即便是敢吃,那也是不會種!
燕麥?黑麥?想知道,這兩種植物在東方,通常是給牲口吃的!人當然能吃,但產量又能有多高呢?能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圍困者的日常需要呢?是誰也不能保證的。
打漁打獵?也不是不可以,但以清軍的兵力來說,這些其實都是杯水車薪!
因此,只要耐得住性子,並且不在乎損失商棧在黑龍江沿線土著心中的威信,完全可以採取以拖待變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