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38 字 1個月前

第1814章

崇禎十一年八月中皇太極派和碩成親王岳托為揚武大將軍,多羅安平貝勒杜度為副帥,統帥右翼軍;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為副帥,統左翼軍,兩路清軍號稱12萬人,共同進攻大明。

當年九月二十二日,岳托部從密雲北面的牆子嶺一線,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明軍薊鎮總兵吳國俊率部阻擊,激戰一番后抵敵不足,一路潰退到密雲。

於是薊遼總督吳阿衡親自應敵,但由於準備太過不足,結果吳阿衡戰死當場。

岳托部勢如破竹的同時,多爾袞部也於當年九月二十八日,於青山關一線毀邊牆而入。

隨即,兩部清軍在北京郊區的通州一帶會師,並因此對北京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面對清軍的威脅,崇禎皇帝只能十萬火急的詔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昇,攜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山西總兵虎大威等部入衛京師,並第三次賜予盧象昇尚方劍,由盧象昇督率各路勤王援兵。

不過,鑒於清軍前三次攻入京畿,都成功得手,各路明軍根本奈何不了清軍,因此對清軍實力早已經心生畏懼的崇禎皇帝便有和議的意願,在加上崇禎最信任的內閣大學士楊嗣昌一向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因此崇禎皇帝便暗示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與清廷展開秘密接觸。

但崇禎皇帝是個要面子的人,生怕“款虜”的事情泄漏後會影響他生前的統治和身後的名聲,同時也考慮到如果能夠給予清軍必要的重創,更利於和談的進行,因此當主戰的盧象昇表示“陛下命臣為督師,臣只知有戰而已”后,崇禎皇帝便又動搖了,所以便讓盧象昇去跟楊嗣昌、高起潛商議具體的禦敵方略。

說起來也真是湊巧,盧象昇此時身負熱孝、楊嗣昌也身負熱孝、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母親也剛剛去世,原本也是應該丁憂的,甚至高起潛也有至親過世,因此大明帝國在崇禎十一年的命運都交託到了一群披麻戴孝者的手中,實在是有些不詳。

更可悲的是,這群主導大明帝國命運的大臣、大太監之間的意見還不一致----楊嗣昌堅決主和,陳新甲唯楊嗣昌之命是從,盧象昇堅決主戰,而高起潛窺視崇禎皇帝的態度,也站在主和派一邊----因此,盧象昇與楊嗣昌、高起潛的會面以不歡而散告終。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楊嗣昌的主和意見的確有合理的一面,但就當時而言,主戰派卻是大流,並且事關士大夫是否失節的大防,因此已經不能為父盡孝的盧象昇堅持為國盡忠也是合情合理的,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無非是戰略出發點不同而已。

但政治鬥爭從來與溫文爾雅的君子之爭無關,更多的是你死我活的黨同伐異,因此既然話不投機,那麼楊嗣昌和高起潛自然要拿盧象昇這隻“雞”來嚇唬主戰派這群“猴”的。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