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2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48 字 1個月前

第1952章

得知松山失陷,徹底沒有了解圍可能的錦州守軍不得不在“糧盡、人相食”的慘劇面前屈服了,於是在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西曆1642年的三月八日當天,祖大壽率部獻城投降,由此,在關外堅持多年的錦州宣告陷落。

錦州易手后,整個松錦大戰基本已經塵埃落定,因此損失也非常大的清軍主力分批撤回遼瀋修養,但為了克竟全功,清軍偏師依舊在繼續圍攻塔山和杏山兩地,籍此拔除明軍除寧遠堅城外,在關外的最後兩處據點。

正當塔山守軍在清軍炮火下岌岌可危之際,負責攻擊塔山的清軍指揮官、廂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卻意外得到了福王府軍在錦州灣登陸的消息。

“林大虎的部隊又來了?欺人太甚了!”時年28歲的多鐸腦門上的青筋都爆了出來。“什麼?還派兵上了岸,好,好極了,正愁找不到機會收拾這群海盜呢,來人,留下滿達海部繼續包圍塔山城,其餘兵馬與我一同前去迎戰林大虎。”

作為多鐸副手的愛新覺羅·尼堪急忙提醒道:“豫親王,我們是不是應該請鄭親王、肅郡王他們派兵來支援呢。”

沒錯,多鐸其實不是松錦掃尾戰的最高指揮官,真正負責攻打杏山、塔山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因此多鐸這邊出現了變數,的的確確應該向其進行彙報的。

多鐸皺眉道:“就算需要留下部分人手繼續包圍塔山,防止塔山明軍趁機突圍,我部能用的兵馬也有七八千之多,這麼多健兒還對付不上了岸的林大虎軍嗎?還要鄭親王出動援兵嗎?這是不是有些太過抬舉對面了?”

別看愛新覺羅·尼堪是多鐸的侄輩,但愛新覺羅·尼堪的實際年齡卻比多鐸大了四歲,因此戰場經驗更加豐富、指揮藝術也更加保守一些,故而他不溫不火的提醒道:“豫親王,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何況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當初哈寧哈是怎麼失敗的,所以不能不防着,林大虎部也有那種傳聞中打得很遠的火銃。”

多鐸雖然年輕氣盛,但也不是愣頭青,因此聽愛新覺羅·尼堪提到了哈寧哈在弗提衛的那場敗仗后,仔細考慮了一會,便不得不部分同意了愛新覺羅·尼堪的提議:“那就按你的意思,立刻派人向鄭親王進行通稟林大虎部上岸的消息,至於,是不是要派援軍,且由鄭親王自己決定吧。”

愛新覺羅·尼堪雖然覺得還是有些不妥,但多鐸的面子也是要維護的,所以便同意了,由此,塔山清軍一面派人緊急通報杏山方向,一面整隊出擊,準備攻擊福王府軍於半渡之即。

但等清軍在塔山東南海灘方向布列好陣勢之後,卻發現福王府軍並未立刻擴大登陸圈,而是首先用運來的拒馬車在登陸場的外圍緊急構築了一道看似單薄的防線,然後已經上陸的部隊,便依託這道防線據守,籍此掩護後續部隊的繼續登陸。

觀察到大量福王府軍正在登陸,發現眼下海灘上“林大虎”部其實相當有限的多鐸擔心遲則有變,便斷然命令道:“着吳守進率部去解決了那些拒馬車!”

吳守進眼下是漢軍正紅旗固山額真,負責指揮多鐸麾下作戰的4500名漢軍----多鐸統領的這支進攻塔山的清軍共計13000餘人,其中滿八旗約2500人、蒙八旗約2000人、由皇太極直屬並暫時由多鐸直接指揮的漢軍烏真哈超部隊有2000人、其餘漢軍旗官兵大約4500人,最後剩下2000餘人是阿哈組成的輔軍。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