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9章
二十一日,這支闖軍便以“倡義替營首總將軍”的名義向山西各地發出檄文,宣布“明朝大數已終,嚴刑眾斂,民不堪命”,“我聖主體仁好生”,“海宇歸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關而席捲三秦”,“不忍坐視晉燕久困於湯火”,“特遣本首於本月二十日自長安領大兵五十萬,分路進征為前鋒,我主提兵百萬於後”,“為先牌諭文武官等,刻時度勢,獻城納銀,早圖爵祿,如執迷相拒,許爾紳民縛獻”云云······
闖軍進入山西后,崇禎皇帝預感大難臨頭,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明朝的統治。
這些措施包括,派遣時任東閣大學士的李建泰督師出征、派內官監視諸邊和近畿要害、向北京及周邊調動軍隊----但給吳三桂的命令一直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初才發布,此時已經為時過晚了----發布詔書爭取人心分化闖軍各部以及醞釀南遷。
說起來,崇禎皇帝其實早有南遷之意,第一次南遷的提議就是崇禎皇帝自己提出的,當時是崇禎十五年十一月間,清軍第五次入關,一路所向披靡,整個直隸和山東糜爛,所以,當時崇禎皇帝便召集首輔周延儒商議,有沒有可能遷都南京。
但崇禎皇帝這一提議,遭到了天啟帝懿安皇后的反對,懿安皇后質問崇禎皇帝“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
崇禎皇帝被問的無言以對,再加上清軍最終撤出關內,京畿局面轉危為安,崇禎也就將放棄了此次南遷計劃。
松錦大戰之後,明廷只剩下三支主要作戰部隊,其一是駐守荊楚一帶的左良玉,但其早已兵驕將傲,逐漸不受朝廷控制,不可依賴;其二是駐紮在寧遠和山海關,由吳三桂率領的遼鎮殘餘兵馬,然而遼鎮此地頂在關外清軍最可能主攻的方向,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不敢輕易調動的;其三便是相較而言聽命於明廷的孫傳庭所率領的陝西軍。
可問題是,戰功顯赫的陝西軍隨着孫傳庭戰敗而灰飛煙滅了,因此時任左中允(六品階)的李明睿在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於朝臣中主動首提南遷建議。
李明睿在給崇禎皇帝的奏疏中明確寫道:“誠危急存亡之秋······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攻。”
崇禎見奏疏后,連夜將其召入宮中商討對策,連問其有關軍餉、接應、駐紮等事務。
在得到李明睿需要兵部和戶部大臣支持的回復后,崇禎輾轉反側多日,遂於正月十九日上朝面對內閣六部重臣痛哭陳述。
不過,崇禎皇帝仍不願直接提出南遷的構想,僅僅以“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來向朝臣表明心意,希望大臣中能有人站出來提議南遷,崇禎再順勢應和,這樣給自己一個台階能夠順利遷都。
熟料這些位居六部內閣高位的大臣都是權術高手,對崇禎用意心知肚明,竟無一人站出來提議南遷;逼到最後,這些權術高手立即轉變策略,竟紛紛表示願意代帝出征,與叛賊決一死戰,決口不提南遷一字。
崇禎皇帝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再次擱置了南遷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