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2章
“王爺,”現在的時間是崇禎十七年二月初三,避居在潞安的朱由崧正好整以暇的聽着趙山的報告。“小琉球通報,前裝線膛炮及相關炮彈之定型已經完成了。”
其實福王府在能生產前裝線膛燧發槍的時候,就能生產前裝線膛炮了----畢竟兩者的加工方式幾乎一致----但為了保證彈丸的威力,因此前裝線膛炮不能使用膨脹效率較高的鉛作為炮彈的原材料,而全部使用銅製炮彈,福王府又那麼多的錢,因此在如何製造一枚發射后能緊貼炮內膛線旋轉、不至於發射中發生火藥氣體泄漏、進而導致射程不符合預期的新型炮彈的問題上,卡住了福王府的研發人員。
啥?朱由崧不知道在鐵彈外殼覆銅的簡單辦法嗎?
前世作為半個軍迷的朱由崧當然是知道什麼是鋼彈覆銅技術的,但問題是,要在鐵質炮彈的外殼上鍍上一層勻制、且不算太厚的銅層,可不簡單呢,要有極端精密的加工能力、計時能力、自動化控制,否則另一時空也不會在20世紀60~70年才開始大規模應用的,因此,單憑福王府現有的加工能力想要搞出覆銅彈來,完全是痴人說夢。
既然覆銅彈這條線路不用過多考慮了,所以,朱由崧當初提出的路線是錐形彈+可重複利用的銅製彈體邊圈,但朱由崧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他只是提出了設計思路,具體落實卻是要下面人自己努力的。
結果自然就是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而且等好不容易搞出來一款合適前裝線膛炮發射的彈型了,才發現,最終成果與朱由崧最初設想的完全不一樣----最終成品更像是一枚沒有尾翼的迫擊炮彈(又叫尾柄形彈丸),採用的也不再是銅製炮底裙邊,而是更低廉的紙質漏斗型底板,這種紙板漏斗在炮擊的一瞬間會受熱鼓張,從而讓炮彈完美的卡膛線之中,然後這種紙板漏斗會隨着彈丸飛一起飛出炮口,並在飛出炮口后一段距離內自動從彈丸上脫落,而炮彈本身卻能不受影響的繼續旋轉向前飛行,從而保證炮彈在炮膛內的閉氣運動以及出膛后遠超前裝滑膛炮的射程和精度。
但對於朱由崧來說,他並不需要一款實心彈。
要知道,前裝線膛炮+實心彈,對於當下的木質艦船來說,威力是過剩的,而且在觀瞄系統沒有成熟之前,前裝線膛炮相比前裝滑膛炮來說,對起伏不定的海上目標有射擊精度上的優勢,但這重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可以說浪費了前裝線膛炮在射程上的增加。
至於陸上部隊就更是如此了,尾柄形彈丸是不能在地面上彈跳的,單純實心彈的殺傷效果還不如前裝線膛炮發射的圓形炮彈呢,因此要徹底發揮前裝線膛炮的威力,新式炮彈必須要能爆炸,要能利用爆炸產生足夠的破片,這才能有效的殺傷敵人。
說起來,彈丸內部裝填黑火藥當然也能炸,但爆炸效果絕對好不到哪去,很難符合朱由崧的要求,所以,朱由崧想往炮彈里裝填爆炸威力更大的無煙火藥,但雙基火藥朱由崧沒搞出來,硝化棉則不夠穩定,所以朱由崧給出的方案是黑火藥+硅藻土吸附硝化甘油形成的黃色火藥,即引信首先引爆黑火藥,然後用黑火藥爆炸產生的高熱高壓引發黃色火藥的二次燃爆,最終形成較大的爆炸威力。
可即便完成了爆炸藥的選定,引信上有卡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