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64 字 1個月前

第2324章

耿仲明部撤到楊庭河北岸時,尚有帥標親衛300餘人、徐得功部300餘人、宋國輔部850餘人、陳紹宗部800餘人,但最終能逃回寧海州城的僅有不足400人,因此第一次威海衛保衛戰,可以用明軍全勝、清軍慘敗來做結論。

雖說耿仲明在寧海州城裡還有8000多兵馬可用,像第一次威海衛保衛戰這樣的戰鬥,還能再打上兩次,但丟到了手中最精銳、最能打的營頭后,耿部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沒有一段時間的整訓和以戰代練是恢復不了元氣的。

如果僅僅是部隊元氣大傷也就罷了,假以時日總能恢復的,然而逃到寧海州的耿仲明的身體也出了問題----耿仲明在楊庭河夜戰中手臂挨了一發銃彈,不但造成了粉碎性骨折,而且因為處置不及時,所以造成了鉛彈留置體內,因此回到寧海州沒多久,就高燒不退了----由於當時並沒有絕對有效治療鉛毒的方子,故此,徐得功、陳紹宗等耿部大將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耿仲明走向死亡。

耿仲明都快要死了,耿部自然要鎮之以靜的----1646年四月二十日,徐得功等以耿仲明的名義向清廷上了遺表,請求清廷允許耿仲明的長子耿繼茂繼承王爵、牛錄及耿部的兵權,而在上述遺表獲得清廷同意前,耿部便以糧餉不足的名義,滯留在了寧海州一線,聽任勇士營在威海衛大肆修建堡寨,也聽任文登縣城、萊陽縣城及成山衛、靖海衛、大嵩衛等衛所繼續尊奉明廷號令、高舉大明旗幟----由此,登萊戰場陷入了詭異的平靜之中。

登萊戰場陷入了不戰不和的狀態,但青州及濟南方向的反清鬥爭卻因為耿部的撤離而重新高漲起來,對此,濟爾哈朗只能選派身兼漢軍正紅旗、鑲紅旗兩旗固山額真的王世選統帥5000兵馬增援濟南和青州方向······

1645年(清順治二年)初,山西教民張四、李二、邢四、蔡羽、李一梅等人,以皇天清凈善友會組織名義聯絡民眾,假借持齋事佛,暗中組織反清起義,雖然該起義在當年就被清軍殘酷鎮壓了,但餘黨依舊在山西活動,並且活動範圍還從朔州一地,擴大到了晉中、上黨等地;進而導致了清廷對其等更加嚴厲的查禁和迫害。

進入1646年後,被迫從晉中撤出的皇天清凈善友會成員孟三、艾一、侯二、侯四等人跑到了山西交城和文水一帶,與活躍在當地的土寇張判子、千金劉等匯合,遂於當年三月在交城水峪關舉行了反清武裝起義,並於三月二十日,擊敗了交城縣城派去鎮壓的500綠營。

在擊破綠營兵,起義軍隨即兵鋒直指交城縣城,但由於清廷委任的交城知縣組織地方大戶進行了頑強抵抗,且太原、文水等地清軍又在聞訊后,緊急馳援,因此起義軍最終沒能打下交城,反而在各路清軍的壓迫下,退回了呂梁山區,此後長期活躍在呂梁一帶。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