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0章
明弘光四年九月七日,4艘廣船運輸着500多名全副武裝的男子駛入了同奈河,然後在深入同奈河15公里后,於河道的右岸登陸,接着根據當年福王府在小琉球拓殖的前例,用船上載運的油品(鯨油及熱泉附近發現的石油)對登陸點進行了大規模的焚燒。
這把熊熊燃燒了一天一夜的大火,向世人宣告了明帝國第一個海外宗藩塞王的誕生,也宣告了明王朝對外擴張的全新階段的到來······
按下稍後在這處被大火焚燒過的熱帶衝擊平原上修建城池碼頭、播種稻米、紅薯的大明開拓者不提,在距離這處被朱由崧命名為西貢地的殖民地一千多公裡外的雲南某地,張獻忠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不,張獻忠並非是被追擊在後的明軍殺死的,也不是因為四大養子、五大都督的反叛而死的,而是因為舊創化膿感染引發的炎症而送了性命----其實在四川的時候,張獻忠就因為腦部箭傷炎症帶來的傷痛,而喜怒無常;進入雲南張獻忠率部從四川開入雲南后,由於雲南的天氣遠比四川炎熱,所以導致病菌活動加劇、繁殖加速,因此頭部膿症越來越嚴重,進而透入了腦子;等到張獻忠撤出大理,撤入滇南后,由炎症引發的高熱終於摧毀了張獻忠的身體,帶走了張獻忠的性命。
張獻忠死後,他的養子和部將將其埋葬在了一處誰也記不起來的荒山中,但隨後,關於大西軍的前途,張獻忠的四大養子、五大都督們卻有了不同的認知。
劉文秀和馮雙禮、王尚禮就認為,繼續南下結果只能是全軍覆沒,堅持要殺回大理和昆明去,然後再回師四川、進軍湖廣或陝西;但艾能奇、白文選、馬元利認為現在明軍步步緊逼,明說回四川窺視湖廣陝西了,就連大理都回不去,就只能先退到緬甸再說,
而張化龍吞吞吐吐的提出,明軍之所以不與大西軍和談,是因為張獻忠的緣故,現在張獻忠不在了,與明軍議和或投降之事就有可能實現,因此,他建議派人去與路振飛、趙光遠、耿廷籙等明軍高層聯絡,避免在發生衝突。
劉文秀和艾能奇兩人雖然彼此互不相讓,但對於張化龍的建議卻斷然否定,至於張獻忠后,大西軍中最孚人望的李定國和大西軍中實力最強的孫可望兩人在幾次會議上都不發一詞,這就到導致了對於大西軍日後何去何從的問題,始終沒有能得到一致的結論。
見到大西軍內部意見遲遲不能統一,對大西軍前途失去信心的張化龍便率領本部3000人並2萬餘被裹脅的百姓脫離了大西軍本隊,北上向追擊而來的明軍投降,從而推倒了致使大西軍最後覆滅的第一塊骨牌。
“別吵了,事已至此,已經無法挽回了。”劉文秀冷靜的看向孫可望和李定國。“大哥、二哥,都這個時候了,你們還不準備說些什麼嗎?”
孫可望看了看李定國,站起來說道:“父皇不再了,這個家,我來當,你們有意見嗎?”
孫可望突然來了句當仁不讓,搞的在場人都很被動,只有李定國似乎早料到了孫可望的心思,所以很是淡定的應諾道:“只要大哥能帶着大傢伙找到一條生路,我沒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