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0章
周祚新是馬士英同鄉,也是貴黨中人,所以,臉上頗有些無奈的說道:“元翁,幾位閣老,其實吧,翰林院內爭議很大,朝廷財政的確已經入不敷出了,但三餉殘民之弊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翰林院內大部分都支持廢除三餉,只是因為不知道廢止三餉后改如何提高國入,因此,侍讀侍講以上才希望從長計議。”
周祚新說的很清楚,翰林院是不染濁務的清衙門,所以都支持廢止練餉,但對於廢止練餉后怎麼解決明廷財政問題,卻是束手無策的,因此,翰林院中高層就相對持重,而年輕一輩卻不排除通過“為民請命”撈取政治聲望。
馬士英聽明白了翰林院的情況,便把目光投向黎元寬:“博庵,詹事府這邊怎麼說呢?”
黎元寬回應道:“元翁,幾位閣老,詹事府內部也有分歧,不少官員支持廢除練餉,另外一部分官員則反對廢止練餉。”
詹事府內支持廢止練餉的官員認為,就目前來看,正賦和加征是沒辦法實打實收齊的,不如免了收不起的練餉,把正賦和加征切實收上來,這樣一來國家財政方面不會因為廢止練餉而受到過大的損失,朱由崧和一眾高層卻會因為廢止了練餉,收穫了好名聲;
而詹事府內反對廢止練餉的官員則認為,即便廢止了練餉,地方上也未必能把正賦和遼餉都收齊了,習慣拖欠的一樣會繼續拖欠,如此一來等於白白損失了幾百萬稅入,這將對國家運作產生無可挽回的重大傷害,所以堅決反對廢止練餉,寧可收的時候打折扣,也不能廢了練餉,否則就要開徵新稅了,保不齊到時候新稅還比練餉收的多,更容易激起民變。
王鐸在黎元寬說完后,問話道:“先不說廢止練餉后,正賦和遼餉能不能收齊的問題,只說廢止練餉后,詹事府認為朝廷有無開徵新稅填補這損失的幾百萬兩歲入的可能!”
黎元寬示意讓少詹事李永茂做回復。
與黎元寬相比年紀大了七歲、考中進士卻較黎元寬晚了10年的李永茂便向在場眾人言道:“詹事府認為,如果還是在田賦上打算盤的話,就沒有必要廢止練餉了,但若不在田賦上打注意,要彌補幾百萬兩的缺口,就只能從關稅、鹽課、雜項上着手。”
明代鹽課的最大徵收數字是173.3萬兩、茶課徵收的最大數字是2.6萬兩、冶課是16.5萬兩、船鈔商稅47.5萬兩,其他收入是18.9萬兩;但這些是大明經濟和皇權極盛時候的收入,眼下的話,一年加起來不會超過150萬兩。
雜項方面包括運河夫銀(免去前往運河充當夫役的折價銀)、工匠輪班銀(匠戶免去官府服役的贖買銀)、黃河夫銀(免去前往黃河充當勞工的折價銀)、開納事例銀(捐輸銀)、僧道度牒銀、罰臟銀、班軍折銀(衛所兵免去北京南京服兵役的折價銀)、皂隸銀(儒童免去前往縣衙擔任賤役的折價銀)、驛站傳銀(招待官員以外的驛站收入)、民兵工食銀(調用軍隊為權貴服務時,權貴給的報酬)等收入,但隨着朱由崧實施了廢止衛所、驛站民營等政策,這筆收入也將出現直線下降----尤其是罰臟銀這塊,隨着對附虜附逆官員、士紳的整肅完畢,這部分收入已經出現了懸崖式跌落了。
“增加鹽課?這怕是一樣會引起強烈反對啊!”孫傳庭表情凝重的說道。“至於雜項這邊,陛下應該是有心要廢止工匠輪班銀的,也會禁止各地兵馬從事雜役及為權貴私下服務,等於說,雜項這塊怕是加不上去的!”
“還不止如此呢!”王應熊補充道:“陛下有心廢止口賦勞役,所以,運河夫銀、黃河夫銀、皂隸銀未來都會被廢止,雜項上只會留下開納事例銀、度牒銀、罰臟銀幾塊,甚至度牒這塊也會因為免除了百姓勞役而變得不甚值錢的,再加上罰臟銀也不是天天都有的,要想增加雜項,除非是大開捐納報效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