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5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16 字 1個月前

第3235章

八月七日,杭州士紳和秀才集體向浙北道巡撫衙門情願,期間大鬧巡撫公所······

八月十一日,池州爆發武力抗稅的暴動······

八月八日至十七日間,海鹽、海寧、餘姚等地出現了超過20起地主煽動百姓拒繳田賦的事件······

八月下旬開始,江西、贛中、乂安、廣東等地也出現了至少100件武力抗稅、衝擊官府的惡性案件······

八月底,浙南、贛南兩地的多個州縣爆發了士紳組織的武裝暴動······

對於如驚濤駭浪一般的反對聲浪和士紳作亂的嚴峻局面,根據朱由崧的旨意,早就做好準備的錦衣衛及各地明軍迅速出擊,對各地士子鬧事及民變、暴亂、起義進行了斷然鎮壓----軍改的一個好處是,軍隊基本都是外地調來的,與當地士紳之間的關係尚未建立,所以,不存在留手的可能;當然,軍隊對本地不熟悉,也導致鎮壓的困難,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截止到當年九月二十七日,各地明軍和錦衣衛共報稱出動407次,擊殺被各地士紳教唆的亂民2000餘人,另外抓捕了亂民27000餘人,抄沒涉嫌作亂的士紳730餘家,繳獲了超過15000頃的田土及40萬兩以上的財物----這裡要說明一點,各地明軍的出動肯定不是自行其是,而是根據各道巡撫的請求出擊的,所以,各種戰鬥都在巡撫的監督下進行的,因此,不存在殺良冒功的現象;此外,錦衣衛抄沒的家財,抵扣了兵馬出動的軍費及將亂民流放海外的支出后,也所剩無幾,故而,也不像像傳言中描述的那樣,肥了內庫!

明軍和錦衣衛之所以能將亂子迅速平定,其根本原因並沒有出乎朱由崧的預料。

是的,各地農民眼下只要明廷不再加稅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在乎朝廷是否繼續維持三餉及朝廷是否將三餉轉化為正賦----應該說,各地農民已經在官府和士紳的盤剝下麻木了,只要求能不餓死即可----更不要說,朝廷還取消了對百姓來說,最難承受的徭役,所以,已經十分滿足的各地農民並不願意參加士紳發起的反抗,即便參加了,面對來勢洶洶的明軍,沒有戰意的他們多半也是一鬨而散的,以至於所謂的暴動、起義看上去就是個笑話。

而大部分的士紳在經歷了長達20餘年的流寇戰爭后,早就吃夠了苦頭,也知道維持國家穩定對士紳的意義,所以,發泄了一會,見朝廷態度異常堅定后,很快就知趣的主動退縮了;至於地方官吏們則有名位和養廉銀、養老銀給吊著,即便內心並不認可朝廷加征商稅、廢止優免的政策,但也絕無動搖大明根基的想法。

士林這邊就更簡單了,真正不愁吃穿的士子就那幾個,其他人跟着鬧騰一番后,就在可能被撤銷功名的威脅下果斷退縮了;倒是那些一心“為民鼓吹”的官員有些令人頭疼,但這種人,不管是聰明過頭還是持身頗正,倒也不會摻和到作亂上面;那麼剩下來的跳樑小丑,實際造成的威脅和損失就非常有限了······

當然,不是說民亂結束了一切也就結束了,為了避免某些勢力動不動就阻撓朝廷施政,所以,朱由崧明松暗緊,依舊要求對內廠、東廠對幕後黑手進行嚴密偵查和持續深挖,所以,相關的漣漪還在持續擴大之中······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