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0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386 字 1個月前

第3780章

徹底消滅安南境內的反明武裝也好、進行人口置換也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安南兩道一都司的事,也算是暫且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朱由崧的關注點便轉移到了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上了。

從各種跡象表明,滿清的實力其實還沒有恢復到皇太極時代,因此明軍只要能投入足夠的兵力和資金,是不難解決這個對手的;可問題是滿清躲在唐努山以北,距離大明的核心區域實在太遠了,真要進行討伐的話,光一個輜補問題就足以讓明廷望而生畏。

因此,無論是從節約軍費的角度亦或是實戰需求角度來說,明軍是不能派遣太多兵力遠征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必須以多路、小股的模式發起進攻,然而要讓小股部隊能給予屆時會是幾倍乃至十幾倍自身的清軍以沉重打擊,還能一舉攻克清軍在唐努烏梁海外圍山區設置的堡壘----也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需要出擊的部隊是特別的精銳。

所以,經過朱由崧和大都督府的討論,決定抽調“新京營”的骨幹,組建起3個師級戰鬥群用於北伐滿清。

這3個師級戰鬥群,分別編製有2~3個步兵團或同等規模騎馬步兵團、1~2個騎兵團、1~2個師屬炮兵哨、1個獨立攻城炮團下屬攻城炮隊、1~2個獨立輜重團,再配屬若干夜不收、醫兵、護兵、塘馬部隊,總兵力5400~8000人(戰兵2100~3400人、野戰炮16~32門、大口徑攻城炮4門)的樣子,如此基本可以保證擁有必要的攻擊力和續航力。

當然,除了這3個師級作戰部隊外,還應該配屬以必要的蒙古騎兵,以保衛後路及糧道,關鍵時也能參與戰鬥和牽制清軍注意力;只是蒙古兵的戰力略等於無,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強化明軍師級戰鬥對自身的戰鬥力才行······

“皇爺,這是最新製成的弘光十五年式后裝線膛步銃!”

沒錯,雷汞研製成功后,銅製定裝子彈和擊發槍的研製就沒有特別的障礙了,所以,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及改進,本時空中第一支后裝線膛槍便在弘光十四年年底就問世了,不過,當時由於彈簧鋼和樁陣存在質量問題----前者射擊次數達到一千發以上后便會彈力下降,進而導致擊發后達不到觸爆雷汞的速度;後者則是多次擊發后,槍擊頂部過熱導致槍擊鋼頭變軟,也辦法保障成功擊發----因此,生產出來的后裝線膛槍只是一個半成品,並不能大規模的列裝部隊。

為了能讓弘光十五年式后裝線膛步銃真正實用化,朱由崧絞盡腦汁,這才搞出了硅錳彈簧鋼和鹽浴處理技術,確保了彈簧鋼的質量;但由於現在還沒辦法加工鎢鋼、鉻鋼,所以,只能將撞針擊發改為擊錘擊發-,至於撞針擊發就只能作為技術儲備待鋼鐵加工技術進步后再予以應用了。

是的,這麼一來就有些low了,但好在用彈簧片取代鋼絲彈簧后,加工成本大大減少了,還節約了工時更方便大規模生產;此外,士兵們拿到手后,也容易加以保養。

“這種新式后裝步銃的最大射程超過兩百五十丈(850米),有效射程一百五十丈(510米),雖然只比現有前裝步銃的有效射程略遠了二十丈(約70米)左右,但射速卻快了數倍,最高射速可以達到每彈指一發。”

一彈指大約7.2秒,也就是說弘光十五年式的最高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八發,在本時空中可以說說得上是彈如雨下了。

由於兵仗局掌印韓升說的,其實是朱由崧一早就知道的,所以,朱由崧打斷道:“先讓試銃者打幾發給朕看看吧!”

隨着朱由崧的命令,幾名兵仗局的射手,拿起三分(10.2mm)口徑弘光十五年式對準了遠處的標靶噼里啪啦的射擊了起來,期間還展示了蹲射、跪射、卧射等射擊方式。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