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9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09 字 1個月前

第3779章

是的,就在弘光十五年,為了減少軍費支出,朱由崧實施了進一步的軍事縮編,在這次縮編中,各道內鎮兵馬的總數從15萬人縮減到了10萬人,邊軍和京營則合併為了統一的野戰部隊,實施了全面的京營化改造,總兵力也從原來的約30萬,縮編為了25萬人,但裁減下來的部隊並沒有全部解甲歸田,其中相當一部分被調往安南,替換了原來在明軍兵力不足時用來充數的廣西土司兵及宣光武氏和高平莫氏的部隊----由於還指望從安南獲得人口,所以各宗藩、功藩兵馬並未撤回----另一部分則編入了五洋水師陸戰旅之中,以確保各支陸戰旅能保持3個645人編製的陸戰團(註:新一輪縮編后,野戰部隊的團都變成了1150~1250人的大團,而內鎮各團及五洋水師陸戰旅下屬各團依舊維持每團645人的小編製)。

但數萬軍隊長期鎮戎安南的花費依舊很高,所以,明廷便採取了人口置換的策略來釜底抽薪、消除安南動亂根源,讓與母國分離小三百年的安南能更好的融入大明之中。

既然是人口置換,自然要讓安南現有百姓離開安南,所以,明軍在基本控制安南后,便開始對反抗大明統治的安南各地實施嚴苛的清剿,並在清剿的過程中將數十萬安南百姓驅趕到了海邊,然後分別運往海外宗藩及大明國內----對於朱由崧來說,安南的人口是非常寶貴的,所以並不准備虐待這些被強制遷移的安南人,因而,這些被強制遷移的安南中的大部分會與正常的大明百姓一樣,在海外宗藩、功藩受領土地,為大明海外拓殖做貢獻;那些被運往大明本土的安南百姓要苦一些,得在大明的河工工地上老老實實幹上幾年,適應了北方相對寒冷的氣候及學會了大明官話后,才會被安置去受地墾種;至於反明的安南士紳就沒那麼好命了,但凡抓到就直接發往極東充實,少量的還會丟到阿拉斯加去採金。

安南百姓離開后,則需要讓大明百姓進駐,所以,弘光十五年十二月一日,明廷頒布了一條為期二十年的《均田令》----後來又斷斷續續的延長及重新實施了一段時間。

這道《均田令》其實不是要沒收或贖買大明地主階級的土地,實現土地的重新分配,而是宣布擁有大明戶籍的百姓都應該獲得相應規模的耕地----耕地是根據道來的,每個道的授田標準是不同的,但底線都是要保證農戶在繳納田賦后還有溫飽以上的生活----凡田畝數不足者,可以向大明官府申請授地,至於本鄉本縣本府授地不足者,若願意移居邊境,則可以按接收地的授田標準領取開墾土地。

考慮到城市居民或不願意為農,以及移居邊疆后不適應當地氣候,所以,為了避免受地者棄耕返貧及某些人隨意出賣官府授地,《均田令》中還明確規定,授地后需要連續完成20年的稅賦繳納,百姓從官府領取的土地才會歸屬本人所有----若受領者中途死亡,則土地由其長子或指定繼承人繼承。

由於《均田令》一定程度上與明軍退伍官兵的優待政策有抵牾的地方,所以,明廷隨後又追加一條命令,即官兵服役屆滿,可以在《均田令》基礎上疊加原有針對退伍軍人的優惠政策,籍此鼓勵普通百姓積極的參軍服役······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