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1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32 字 1個月前

第3821章

參軍司職方曹同僉事、濟州講武堂二期畢業生秦喆當即回應道:“臣以為清廷至少已經部分動員了,但郁同僉第一個判斷的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第二個判斷的可能性不大!”

秦喆隨後解釋道:“正如衛僉事所言,建虜總體是缺糧的,所以,在恰丹穀道布設兵力可以就近得到唐努烏梁海腹地的補給,符合一般用兵原則;但要把萬餘乃至數萬軍隊埋伏到距離唐努烏梁海腹地近千裡外的庫蘇古爾山湖東北岸地區,消耗可是不是一般小啊,建虜有這個國力嗎?”

郁立反訐道:“定北的建虜長期維持在四五千人的規模,若按秦同僉的說法,建虜又是怎麼向一千五百裡外的戰線提供支持的?”

秦喆笑道:“定北的建虜駐軍主要靠的是就地軍屯來維持生存,此外定北的建虜還能通過與當地蒙部及羅剎人的貿易換取一部分的食物;但建虜主力顯然是不能在埋伏區內開辦軍屯、自我維持的,一個是時間不夠,二來伊爾庫特河沿岸也沒有那麼多的平原可供開墾耕作!”

這話有幾分道理。

首先,清軍並不知道明軍會兵分幾路北伐,更不知道北線明軍會沿着伊爾庫特河上行,所以是不可能在伊爾庫特河上游預先開墾土地、實施軍屯的----滿清目前沒有足夠的人力進行耕種,就連唐努烏梁海腹地的可耕地都沒完全開闢,又怎麼可能將數萬男丁放在不太合適農耕的東薩彥嶺山區軍屯呢?

其次,等清軍主力埋伏到伊爾庫特河上游后再開墾土地、播種糧食的話,前期的糧食也是需要從500公裡外轉運的,這一埋伏就是個把月,肯定不是現在的滿清能承受的。

最後,明軍是六月上中旬開始進入清控區的,因此,即便滿清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立刻派兵埋伏到了庫蘇古爾湖東北方向的東薩彥嶺中,然而伏擊清軍到位后,也是來不及進行大規模軍屯的----就算及時完成了開墾,也沒辦法在降雪之前就收穫上糧食來。

故而,滿清其實沒有能力在東線伏擊林文升部的。

聽完秦喆的解釋,朱由崧放下一半心來,不過他依舊質疑道:“在東線事不可為,那為什麼建虜非要死守定北及庫蘇古爾山以西谷地,卻不直接退縮回下查干湖以西呢?”

眾人無法解釋,最後通過集體討論,才得出一個最可能的答案:“建虜死守庫蘇古爾山以西谷地是為了維持與定北方向的聯繫;至於建虜死守定北,則是為了方便在關鍵時候,將羅剎拖入戰局!”

朱由崧卻否定道:“不對,根據林文升詢問當地布里亞特蒙部后的奏報,東薩彥嶺並非無法翻越,其中頗多河谷,彼此連接,只要有熟悉地形的當地蒙部引領,定北建虜完全可以不走伊爾庫特河河谷、基托伊河河谷回返唐努烏梁海腹地,也因此建虜完全可以不守庫蘇古爾山西麓谷地接應定北建虜!”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