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鐭等到臨近除夕,也始終沒有等來地方上反彈的聲音。
根本就沒有人對此多說什麼,下面也沒有敢於糊弄他旨意的官員,該張貼皇榜的都開始張貼在城池最顯眼處,也使得這個消息快速的在整個江南傳播發酵着。
這幫孫子這麼的配合,讓朱聿鐭安心之餘,也深深的對這些官吏士紳們的鄙視更加上了一層。
他不相信他的用意這幫孫子看不出來,這麼簡單清晰的分化,只要稍稍用點心,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看的出來,他的這種行動針對的便是整個儒家體系。
畢竟在朱聿鐭看來,極具排他性的儒家,完全就是科技進步最大的絆腳石,若不能先將其打翻在地,任何的科技進步都會被其無情抹殺,通通被歸為奇巧淫技一類之中去。
大明已經在大航海時代落後了不少,如今需要的是奮起直追,而不是放任這些犬儒繼續唯我獨尊的玩下去。
但是在朱聿鐭全神貫注的注視和戒備下,下面卻是一片詭異的沉寂,根本無人對他這種挖儒家根基的行為有任何的反對。
可能是被殺怕了,也可能是覺得反對也無用,因此就這般聽之任之。
對此朱聿鐭是表示歡迎的,他並不是一個殺人狂,也不想每一項政策都需要人頭滾滾來開路。
但是朱聿鐭卻是明白守舊派的固執,這種固執不僅僅是在心理上排斥改變,更因為任何改革都會觸及到這些既得利益者們的蛋糕。
利益受損之下,自然而然便會反對者重重。
朱聿鐭也曾想過通過慢慢引導來完成社會轉型,但是只是在福建逃亡廣東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他便已經徹底將這個想法扔在了腦後。
指望通過引導,讓這幫子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士紳們,讓出自己的利益,那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畢竟一路上所見,這些士紳們寧可被飢餓的流民打破村堡,將其錢糧全部擄掠一空,也沒有人願意主動的給這些流民們一條活路,委實是做到了不見棺材不落淚。
因此朱聿鐭就徹底明白該如何跟這些人打交道了,讓出部分利益與他們交換利益,站穩腳后再一副嘴臉和他們講道理便是了。
畢竟在明軍節節壯大之下,無論是軍功賞賜還是戰亡撫恤,所需要的錢糧數目都是越來越龐大了。
而跟這些人講道理,讓他們多少出點錢糧入稅維持國家,朱聿鐭卻發現根本講不過這些一輩子都在玩嘴的士紳們。
講道理講不過,那只有官府只拿手的裁臟陷害,不,應該叫做靈活的政治手腕了,而且這些人也不是冤枉的,畢竟他們與滿清眉來眼去的黑歷史還沒有被清算呢。
為了獲得錢糧,朱聿鐭一次次的用人頭開路,硬是在無數的反對聲中,將一項項改革堅定不移的推動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