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這一次出戰,滿清上下是寄予了極大的期望。
這一次滿清幾乎是傾巢而出,陝西、山西的兵力開始不斷向北京匯聚而來,不僅如此,更多的兵力也在兩地開始編練。
半年來形勢變幻,受限於本族人數實在太少,滿清雖然已經開始將十四歲以上的族人全部開始集訓,但是統共兵力也只有八萬餘人,這點力量在大明已經近百萬的兵力面前,已經是微不足道。
也許在紹武朝廷沒有崛起之前,明軍的戰力根本就不足看,這不足十萬的兵力,依舊可以在明軍過百萬的腐朽軍隊之中,來一個七進七出,無往而不利。
但在闖營、西營、李成棟之流反正之後,明軍已經有了一大批可堪野戰的軍隊。
而紹武皇帝的本部嫡系,在江西一戰時,也已經證明了其強悍的戰鬥力,這麼多的軍隊不斷的匯聚於三個方向,隨時開始北伐的情況下,滿清就完全感覺到了生死危機正在步步逼近。
這次明軍大舉北伐,生死危機之下,滿清上下再沒了之前的內訌,連孝庄都沒有再做小動作,所有人力物力全部都已經運轉了起來。
除了集結所有能夠集結的人,滿清也開始向與他們合作的漢人放權,陝西的吳三桂便是在阿濟格的恩威並用之下,並在兩藍旗的督戰下,開始收拾起自己的小心思,不得不選擇出兵漢中,開始與步步開近的西營李定國集團,展開了軍事對峙。
三順王以及漢八旗大部分兵馬,則是在兩紅旗及部分蒙古八旗的壓陣下,帶着京畿之地擴充了十數倍的軍隊,全面壓向河南之地,在洛陽、開封一線集結軍隊,與大明湖廣軍團、闖營全面接觸,已經開始試探性的接戰。
金聲恆部則是自湖廣戰場向東北挺進,大軍攻入鳳陽府,作為偏師掩護明軍中央集團在山東戰場的側翼,並且威脅着滿清中央軍團的側翼。
而滿清的中央集團,兩白旗、兩黃旗除卻損失過大的鑲黃旗及漢八旗上三旗部分兵力留守北京外,其他能打的軍隊,包括蒙八旗主力,已經傾師南下,向著山東而來。
可以說,這一次,明清雙方集結了超過了一百萬的大軍,在大明廣闊的領土之上,展開了全面性的大決戰。
對於大明而言,這一次主攻的方向自然是山東方向,突破口亦是山東方向。
河南久經戰亂、天災,萬物荒廢,百里無人煙,任何大軍團想要在這裡通過,所需要的錢糧與配合的輔兵數量,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如果不能速勝,連綿的拉據戰所帶來的後勤壓力,就足以拖跨任何的進攻方。
而漢中戰場,更是崎嶇難行,李定國想要在兵強馬壯的吳三桂大軍前殺開一條血路,自己必然也會鮮血流干。
當然這些困難對大明是如此,對滿清方面同樣如此,這兩個戰場之中,無論是哪一方,想要快速打開局面,都將是一次極為冒險的賭局。
唯一不同的是,大明的籌碼明顯要比滿清要多上不少,可以承擔起數次賭輸的代價,而滿清方向卻是受限於錢糧,是一次也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