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事情只是一件小事,起碼在朱聿鐭看來是這樣。
對於如何收拾他,朱聿鐭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思索,之所以讓西營、闖營進入山西,同時又這麼久才回復吳三桂,主要也是敲打一番吳三桂,若是他就此反了,那朱聿鐭就更加樂意,這種貨色若是能夠提早消滅,那更是早去一樁心事。
不過若是吳三桂老老實實的充當大明的馬前卒,為大明徹底剿滅滿清立下汗馬功勞,那朱聿鐭也不是不能在戰場上給他一個體面的死法,從而放過他後人一馬。
但是朱聿鐭覺得這個可能性會很低,吳三桂這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想要讓他徹底的選擇以國為重,當一個忠字當頭的忠臣,估計比山賊窩出來一個狀元郎概率還要低一些。
既然註定是這個結果,那朱聿鐭所有方針都是如何剿滅吳三桂部而展開的,無論他到了遼東是保守防禦,還是迫不得已的以攻來明心,想要找他的毛病,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就算朱聿鐭一時還做不到徹底不要臉的地步,那些最擅長整治出來莫須有的文臣們,估計就能讓吳三桂吃不了兜着走。
真正令朱聿鐭頭疼的是,如何對北方進行生產恢復。
在拿下北京的當日,朱聿鐭已經下達了旨意,投降者既往不咎,頑抗者夷其九族。
對於北方這些已經投降或者為了一口飯吃,加入了滿清戰車的綠營兵及其家屬們,雖然朱聿鐭同樣恨這些人投降異族,但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正在讓他們不得不低頭投降異族的,最大的原因卻是當年的大明統治階級。
百姓為了一口吃的,選擇投降,根本無可厚非,他們本來就沒有本錢,崇禎年間的大明朝,對於百姓帶來的只有傷害,而沒有任何的恩情可言。
反正都是要交皇糧的,與其受大明年復一年的壓榨,還不如換一個朝廷來試試,畢竟無論是誰當這個國家的主,與他們都沒多大區別,他們該交的一樣也從來沒少過。
雖然朱明是同文同種,但事實上對於百姓們來說,卻沒有絲毫的向心力可言,既然你老朱家守不住這江山,那大家也沒必要給你老朱家討一個說法。
作為一個王朝來說,大明的崇禎朝是極為失敗的,崇禎皇帝幾乎將所有的階層全部得罪了個遍,從完全聽信於文官,到之後亂殺一氣,完全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至於武將,因為文官的瞎指揮,還有崇禎皇帝發不出來工資卻還要人賣命,好用的往死里用,遇到比較跋扈的則是選擇退讓,追究責任時往往收拾的都是賣力作戰將本錢賠光了的武將,這樣一個既不發工資,又賞罰不明的老大,在軍隊中眾叛親離,自然也沒有什麼意外。
至於百姓,那就更不用了,崇禎一朝所立的稅收名目,已經多的讓人算不清楚了,多少百姓被逼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全部範圍內的農民起義,就是百姓對崇禎皇帝的最好回答。
這樣的大明,甚至若非滿清多爾袞入關后比較膨脹了,竟然強行推行剃髮易服的民族政策,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強烈排斥,估計都沒有幾個人會懷念之前的大明朝。
在這種局面下,朱聿鐭對於北方的安撫工作就變得極為謹慎,無論如何行事,都需要慎之又慎,唯恐再次引起禍患,讓整個北方再次打成一鍋粥,徹底將整個北方打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