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朱由榔怕尚可喜、耿繼茂。
而是當下明軍不宜樹敵太多。
如果尚可喜、耿繼茂能夠保持中立,明軍就有更多的機會收復失地。
等到明軍把江南大片土地收復,屆時再南下對付尚可喜和耿繼茂就會輕鬆很多。
這一點朱由榔也派欽使前往南京告訴了張煌言和鄭成功,命他們配合行事。
總體來說現在的形勢對明軍來說還是不錯的。
相較於一年前現在的明軍更為主動,進可攻退可守。
長沙之戰中明軍殲滅了清軍數萬主力。
雖然洪承疇率部逃走,但亦損失慘重。
短時間內清軍應該沒有能力主動進攻。
明軍可以從容不迫的制定作戰計劃。
在王賀年的建議下,朱由榔派了很多錦衣衛暗衛前往江西進行前期摸底與情報搜集。
事實證明這個舉動很有必要。
正是王賀年的重要情報使得明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雖然有一個遇伏的小插曲但也調整了過來。
若是不知道洪承疇已經到了長沙,那又是完全另一個局面了。
除此之外朱由榔還決定從十三勛抽調一些將領來。
這次戰鬥中李定國部損失最大,不少部將皆戰死或者負傷。
若要恢復元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僅僅靠虎賁軍是不現實的。
而夔東十三家的實力保存的相對完好,從中抽調中層將領來是個不錯的選擇。
只是朱由榔不知道夔東諸勛對此會不會有什麼情緒。
畢竟這有點挖牆腳的嫌疑。
朱由榔會在聖旨中說明這是借用,過段時間會把這些將領和軍隊還回去。
這樣他們應該會好接受一些。
從四川出征以來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朱由榔確實有些思念成都了。
不僅僅是思念皇后和太子,還有文安之等忠心耿耿的臣子。
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等到南方穩定一些,朱由榔決定遷都南京。
屆時皇室和內閣肯定是要跟着遷過來的。
比起武將,朱由榔屆時急需要文安之這種大佬級別的文官。
江南的人才比之蜀中還是要多很多的,屆時開科取士招納賢才進入朝廷,必須有一個大佬壓陣。
文安之是不二人選。
培養官吏是需要時間的。
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他們才能夠達到一個相對遊刃有餘的狀態。
朱由榔一直認為天啟朝、崇禎朝的朝局混亂和萬曆皇帝後期不作為不給子孫挑選賢能人才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