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終灰溜溜的回去,肯定會被白文選那廝恥笑。
這是馮雙禮如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大丈夫立於世就是為了一口氣。
不論如何他也要把這口氣爭到。
“下令追擊,不要放跑一個韃子!”
這一仗馮雙禮不僅要勝還要完勝!
他要藉著這口氣拿下漢中證明給白文選看,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
……
追擊敵軍潰兵不是一件難事。因為敵軍已經把後背亮給了你。
尤其是對騎兵而言,有速度加成的情況下明軍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揮刀收割性命。
潰逃的清兵確實沒有任何抵抗的慾望,他們拚命的邁開雙腿就想跑的快一些。
沒必要跑的比明軍快,只要跑的比同伴快就行。
這樣明軍的橫刀就會砍到他們同伴的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明軍已經不知道砍了多少清兵了,他們砍得甚至刀都卷了刃,不得不追求更高效的方式。
他們選擇在清兵後背上開出一道血口子而不是立即殺死對方。
繼而他們會去砍其他的清兵。
他們開出的這道血口子足夠清兵們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可謂是追求效率的體現。
清兵們一個接一個的倒下,明軍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在馮雙禮的率領下繼續追趕者。
他們已經不記得追趕了多久,直到隱隱約約看到了漢中城。
見李國英率部打開城門的那一刻,馮雙禮面如死灰。
這麼遠的距離他便是率部衝過去也來不及了。
李國英完全可以從容不迫的將主力帶回城中,然後毫不猶豫的把城門關上。
這些潰兵對李國英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不要也罷。
如此一來壓力就拋到了馮雙禮這邊。
他便是把這些潰兵斬殺乾淨又能如何?不還是拿漢中這座堅城沒有任何的辦法?
與其挫敗歸去,還不如趁着糧草沒有耗盡主動撤離。
真要是斷了糧,那可就是天崩地裂的局面啊。
到了那時,便是神仙也難救了。
雖然這個決定很艱難,但馮雙禮還是得下。
留在漢中就是慢性死亡。這個時候撤離還有機會退回四川。
“撤軍!”
馮雙禮攥緊拳頭,滿是不甘地說道。
……
……
李國英逃回漢中城后,一屁股癱倒在總督衙門的椅子上。
這他娘的也太險了吧?差一點他就被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