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頁(1 / 2)

這裡有不少從廣東、福建來的移民後裔。

他們的數量雖然很多,但在當地卻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這直接導致了明軍實際控制這一地區的困難。

所以鄭成功建議由大明朝廷派遣一些讀書人前往南洋,開辦私塾普及漢文化。

這個舉動只能是由朝廷發起才有力度,所以必須是官府層面的。

若是由個人發起很難形成合力。

對此,朱由榔是比較認同的。

文化認同這個概念其實在史學界是一直在提的一個觀點。

比起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的範圍更加廣泛,也不會讓人產生歧義。

對大明朝廷來說,凡是認同漢文化的,凡是認同儒家經典的都可以吸納到這個範圍內。

只要由朝廷官府在後面做推手,要做到這點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在於官府想不想做,或者說朝廷想不想做。

說白了就是朱由榔想不想做。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由榔絕對是一言九鼎的存在。

只要他的意志定下來了,所有人都會緊緊圍繞着去辦。

尤其是大明剛剛光復天下,朱由榔的個人威望在這一階段達到了頂峰,說是比肩太祖朱元璋都沒有任何的問題。

這種時候由朱由榔提出派遣讀書人前往南洋興辦私塾推廣漢文化,應該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只是即便朝廷給出優渥的條件,那些讀書人肯去到南洋教書嗎?

在這個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其實是對讀書人的一個概括。

但是只是針對科舉入仕的讀書人而言的。

所以說讀書只是手段,當官才是目的。

在大明朝要想做官無外乎三種手段。

其一就是縣、府、院、鄉、會、殿這六級考試一級一級的考上去。

等到金榜題名中了進士理所當然的就能夠當官了。

這也是最主流的一條路,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

除此之外,其實最主要的一條路就是走國子監路線了。

國子監是大明最高等的官方學府,也是朝廷承認的唯一高等學府。

國子監的監生畢業后可以入朝為官,只不過上限有限,一般不會超過四品。

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國子監的監生大部分都是當地的縣學、府學推薦的學生。

乍一聽起來這都是尖子生,似乎很不錯。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考的上科舉的誰願意留在縣學、府學之中熬資歷去混國子監的名額啊。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