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頁(2 / 2)

那些願意留下來的考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屢試不中,落第次數太多以至於心灰意冷的。

這些人知道自己再怎麼考多半也不可能金榜題名,所以就退而求其次想要靠熬資歷,熬到一個能夠在國子監讀書的機會。

畢竟再怎麼說國子監畢業之後也是包分配的,而且能夠當上官就是一隻腳踏入到了另一個階層。

至於官職大小高低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種時候有官做就不錯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其實呢,這種心態也沒問題,畢竟官宦階層和貧民階層是有本質區別的。

先邁入這個行列,即便自己沒有多大晉陞空間,也等於是替子孫後代鋪路了。

這樣子孫後代頂着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後的頭銜,要想考中進士難度也下降了不少。

除此之外,剩下的第三種就是蔭蔽入仕了。

說白了,就是一群官二代靠着父輩的蔭蔽直接得到一個官做,既不需要考科舉,也不需要國子監讀書熬資歷。

聽起來這很不公平,但沒辦法,這是維持封建王朝統治穩定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手段。

仔細想想就知道,能夠蔭蔽子弟入朝為官的一般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哪個不是朝廷的重臣,哪個不是皇帝的左膀右臂。

即便皇帝再能幹,也不可能事事都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吧。

總得需要一干心腹臣子去分憂,去替他做事吧?

既然要讓人家忠心替你做事,就要給到足夠的利益好處。

又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是不可能的。

說白了就是一種利益交換,大家心照不宣罷了。

……

……

第0847章 朱由榔的抉擇

當然蔭蔽入仕的人數在三種方式中是最少的,只佔一小部分。

而且蔭蔽入仕的所居位置都是無關緊要的閑職。

畢竟朝廷和皇帝也不是傻子,念着父輩的功勞可以把他們的兒子養着,但你就別想着去到實權衙門了,老老實實的拿俸祿混日子混吃等死就是了。

這樣也不會傷到朝廷的根基,對那些有功勞的老臣也有了交代,豈不美哉。

如今朱由榔要作出的決定就是從這三種人中挑選出一種,派駐到南洋教書。

第一種也就是主流的科舉入仕的官員肯定是不可能了。

一般考中進士的都是最少外放一個縣令,最不濟也得是個縣丞。這也是正八品的官。

只有那種考中舉人,沒有考中進士的可能會選擇去做學官。但那也是縣、州、府一級的學官。

這也是有朝廷編製,正式品級的。

如果朱由榔打算把一些考不中進士的老舉人派駐到南洋去教書,除了給他們學官的身份外,肯定還得有其他的允諾。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