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亮
小鎮好似遇上了百年難遇的天狗食日,一下子就變得漆黑一片,人人伸手不見五指。小鎮外一尊尊神像如爆竹炸裂,聲響愈來愈頻繁,當小鎮因為天黑而寂靜之時,就顯得格外刺耳,這無疑又加深了小鎮普通百姓的猜測,聯想到之前那些載着大戶子弟的牛車馬車,市井巷弄里的老百姓一個個惶恐不安。四姓十族的高大門牆內,無一例外,每當有奴僕丫鬟想要自作主張,高高掛起燈籠時,很快就會遭受大聲呵斥,一些脾氣急躁的家族管事人,甚至當場就拍掉那些燈籠,將其一腳踩爛,臉色猙獰,以視若寇讎的眼神,死死盯住那些原本出於好心的下人。
鐵匠鋪子這邊,陳平安正和寧姚坐在井口吃午飯。天黑之後,陳平安雖然奇怪,但是不耽誤他低頭扒飯。鐵匠鋪的伙食相當不錯,長短工每餐都能分到一塊食指長寬的肥膩紅燒肉,外加一勺湯汁。飯管夠,但是肉就只有一塊。陳平安大概是兩大碗米飯的飯量,所以每次從掌廚師傅那邊分到一塊肉后,因為有湯汁,第一碗往往是只吃飯不動肉,吃到最後,那塊紅燒肉就會從碗頂一點點滑落到碗底,然後跑去盛第二碗米飯,這才幹凈利落解決掉那塊肉。寧姚每次看到陳平安那樣吃飯,都有些想笑。阮秀倒是不會像寧姚這樣,阮秀望向陳平安的眼神里,彷彿寫着四個大字:同道中人。
此時陳平安一手端着空蕩蕩的大白碗,一手持筷,竭盡目力環顧四周,只能依稀看到兩三丈距離以內的景象。
最近這兩天,除了給阮師傅的鐵匠鋪子做牛做馬,陳平安會抽出三個時辰去練習走樁,白天一個時辰,午時到未時間,晚上兩個時辰,亥時到丑時間。到後來陳平安嘗試着走樁的同時,十指結劍爐樁,但是他發現如此一來,會讓自己呼吸不暢,步伐更加不穩,遂果斷放棄。陳平安只在勞作間隙,趁人不注意的時候,鍛煉劍爐來滋養身軀。其實對陳平安而言,只不過是把以往的燒瓷拉坯,換成了《撼山譜》里的立樁劍爐。
午時到未時間那個時辰的走樁,一開始寧姚偶爾還會尾隨其後,裝模作樣指點過幾次后,就不再出現。陳平安不想惹來流言蜚語,白天這一個時辰的拳樁,會沿着小溪下遊方向,跑出鐵匠鋪子一里地后,才開始練習。來回一趟,差不多能走上十里路左右。對於陳平安來說,這就算一條雷打不動的新家規了。
此時坐在井口,寧姚望着覆蓋黑布似的天空,害得她失去“漂亮”印象的狹長雙眉,微微皺起。
陳平安小聲問道:“是不是跟齊先生有關?”
寧姚不打算告訴他真相,只給出一個模糊答案:“齊先生既然是這座洞天的主人,應該跟他有關係吧。”
陳平安又問道:“按照宋集薪和稚圭之前的說法,齊先生原本打算跟學塾書童趙繇一起離開小鎮,為什麼最後不走了?”
寧姚搖頭笑道:“聖人的心思,就像一條龍脈,能夠綿延千萬里,我可猜不到,也懶得猜。”說完這句話,她把碗筷往陳平安手裡一丟,起身去往一棟獨屬於她的黃泥牆茅草屋。寧姚自己也很奇怪為何阮師對自己如此客氣,難道阮師看出了自己的身份?可能性極小才對。畢竟倒懸山並不位於東寶瓶洲;況且倒懸山與外界幾乎沒有牽連,名聲很大,客人極少;再者倒懸山那邊,對自己的身份也吃不準。只不過寧姚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直我也能用劍劈出一條直路的性情,堂堂東寶瓶洲第一鑄劍大家阮師的示好,她就大大方方笑納了。
陳平安拿着碗筷,剛想要去灶房那邊,發現不遠處有人要從這邊走過,是一個袖子寬大的年輕男人,比讀書人陳松風更像讀書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有點像齊先生,又有點像當時在泥瓶巷遇到的督造官宋大人。男人看到獨自坐在井口發獃的陳平安與自己對視后,微微驚訝。他來到陳平安身邊,笑容溫醇道:“我找阮師傅有點事情,你知道他在哪裡嗎?”
陳平安這次沒有像當初在泥瓶巷故意瞞着蔡金簡、苻南華那樣,而是直截了當給那人指明了方向。一來寧姑娘跟自己說過阮師傅的厲害,二來眼前這個男人,沒有給陳平安一種陰沉且有城府的感覺。
陳平安客氣問道:“需要我帶路嗎?”
年輕男人沒有着急趕路,望着陳平安,微笑道:“不用,就幾步路的事情,不麻煩了。謝謝你啊。”
陳平安笑着點頭,走向灶房,那年輕男人則走向遠處一間鑄劍室。
陳平安還了碗筷后,發現短工學徒們都聚在幾棟屋內,點上油燈,在那裡聊着為何會晝夜顛倒。有人言之鑿鑿,說是某座大山的山神過界,害得溪水井水下降,所以惹惱了管轄溪澗的河神老爺,一場神仙打架,打得天昏地暗。也有人用老一輩人的說法來反駁,說咱們這兒,大山都給朝廷封禁了,哪裡來的山神,再說了,那麼點大的小溪,絕對出不了河神。陳平安沒去摻和,反正閑着也是閑着,就藉著自己超乎尋常的眼力,獨自去往最後一口水井底下,一背簍一背簍搬土出井。
一次沿着木梯爬出井口后,恰好看到那個年輕男子從鑄劍室返回,他也發現了陳平安的身影,並未走近,也沒有停步,只是與陳平安遙遙揮手告別。陳平安有些感慨,不論此人是好是壞,至少他跟正陽山、雲霞山兩座山,還有清風城、老龍城兩座城的外鄉人,確實不同。
陳平安在井口一趟趟搬運土壤,最後一趟出井后,發現阮秀站在井口轆轤附近,手心攤放着一塊巾帕,上面堆滿了小巧糕點。等到陳平安出現后,阮秀向他伸出手掌,滿身泥土、雙手髒兮兮的陳平安笑着搖頭,隨後阮秀坐在井口上,低頭吃着騎龍巷壓歲鋪子的精緻糕點。阮秀迅速沉浸其中,整個人洋溢着滿滿的幸福歡喜。
陳平安繼續來來回回搬運積土,十數次后,阮秀已經不見蹤跡,不過井口留着巾帕和一塊糕點,是壓歲鋪子最著名的桃花酒釀糕。陳平安愣了愣,只好摘下背簍,放在腳邊,坐在巾帕附近的井口,在衣衫上擦了擦手,雙指拈起糕點,放入嘴中。陳平安使勁點頭,果然很好吃。畢竟自己吃的是整整十文錢啊,一想到這點,陳平安立即覺得更好吃了。
之後幾個時辰,天色依舊昏暗,天空時不時會傳來一陣陣沉悶的擂鼓聲響,除此之外,小鎮其實並無異樣。阮師傅破例讓自家鐵匠鋪的短工休息兩天,讓他們各回各家,不用待在這邊等着“天亮”繼續幹活。陳平安也在此列,他乾脆返回小鎮,去了趟劉羨陽家,沒發現少東西后,就趕緊熄燈,再鎖好屋門,跑向泥瓶巷的自家宅子。
不知為何,陳平安覺得如今的小鎮,死氣沉沉,沒了生氣。
陳平安並不知道,當他跑過廊橋廊道的時候,橋底下的水面上,懸浮着一個衣袂飄搖的高大女子,衣裙雪白,頭髮雪白,裸露在外的手腳肌膚亦是如羊脂美玉一般。她正歪着腦袋,以溪水為鏡,一手綰髮一手梳理,誰也看不清她的面容。
小鎮如今的光景,就像大驪將帥命人打造的一塊沙盤,戰事已經落下帷幕,決定棄之不用,就用黑布隨意一遮。
陳平安在自家宅子里點起一盞油燈,開始清點自己的家當,三袋子金精銅錢,供養錢、迎春錢、壓勝錢各一袋,一袋是大隋皇子所贈,說是感謝讓他撞見那條金色鯉魚,顧璨留下的兩袋,算是買泥鰍的錢。至於陳對原本答謝他的那兩袋錢,陳平安在出山途中,懇請陳對轉交給劉羨陽,陳對雖然疑惑,可是並未拒絕。興許對陳平安的選擇比較驚訝,也可能是祭祖成功后心情不錯,陳對破天荒露出笑容,嗓音柔和地說了些肺腑之言,讓陳平安大可以放心,坦言她這個潁陰陳氏嫡系子弟的許諾,絕對要比兩袋子金精銅錢更值錢。陳平安其實對此將信將疑,不敢全信,只不過寧姚聽說“潁陰陳氏嫡系子弟”后,私下讓陳平安放寬心。
齊先生先後兩次贈送印章,共計四方。最早兩方印章,“靜心得意”和“陳十一”,是齊先生用自己私藏的蛇膽石刻的,之後兩方印章,是齊先生根據陳平安贈送的蛇膽石,隨形刻就,一小篆一隸書,巧合的是兩方印章能夠合攏,湊出一幅青山綠水圖,一敦厚一纖柔,齊先生分別刻下“山”“水”二字,依照寧姚的說法,大概能夠稱之為一對“山水印”。
陳平安把陸道長的兩份藥方三張紙放在桌面上。寧姚曾經嫌棄過陸道長的字寡淡無味,人氣才氣煙火氣仙佛氣,啥也沒有,就像是世俗王朝的舉人秀才,為了科舉功名而迎合奉行的館閣體,規規矩矩,低三下四。陳平安自然看不出年輕道長陸沉這一手字的韻味深淺、造詣高低,也不會因為寧姚的評價不高,就輕視了這三張紙。再者陸道長臨行之前親口說過,小鎮購書識字大不易,陳平安想要學字,可以從他的藥方學起。
此時陳平安小心翼翼拿起最後一張紙,之前看過末尾朱紅印文的“陸沉敕令”四字,並未深思,只是如今自己也有了多達四方的印章,便覺得那幾個小字,格外可愛可親。陳平安想到以後自己兜里有了閑錢,哪天買了書,歸入家中私藏,就在扉頁或是尾頁輕輕以“陳十一”印鈐蓋朱字。陳平安一想到這個,就忍不住咧嘴樂呵。只是很快陳平安就有些為難,有了印章,就需要印泥。騎龍巷那間專門售賣糕點的壓歲鋪子隔壁就有一間什麼雜物都賣的鋪子,掛“草頭”二字招牌,宋集薪和婢女稚圭就經常光顧這間鋪子,所謂的文房四寶、書案清供都是那邊買來的。陳平安猶豫片刻,覺得等到將來識字了,哪天遇見了一見鍾情的書籍,再去買一盒印泥。除此之外,還有那一麻袋精心挑選出來的蛇膽石,七八顆,顏色各異,但哪怕出水這麼長時間,依然顏色不褪。桌上麻袋的袋口打開,大如青壯手心、中如稚童拳頭、小如鴿蛋的各色石子,相依相偎,模樣討喜。
陳平安本來希望把它們送給劉羨陽,宋集薪雖然是個言語刻薄的讀書種子,但是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同樣一件小東西,擺在泥瓶巷外的攤販手上,賣幾文錢,還得費很大工夫,可要是擺在草頭鋪子的柜子里,就要三四兩銀子起步,顧客愛買不買,沒錢滾蛋。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陳平安覺得宋集薪這話挺有道理,所以蛇膽石放在他這邊,留在小鎮上,估計撐死了也賣不出什麼高價,可要是給了劉羨陽,拿去那什麼潁陰陳氏所在的大地方,哪怕給人坑騙殺價,也絕對比陳平安得到的錢更多。至於是自己手握一棟茅屋,還是讓朋友贏得一座金山銀山,兩者孰好孰壞,對陳平安來說,根本不用考慮。否則為什麼要和劉羨陽做朋友?所以哪怕那個風雷園的劉灞橋,陳平安覺得這個人不壞,可不管劉灞橋嘴上如何跟自己稱兄道弟,陳平安從頭到尾都不會當真,也從不附和。
陳平安最後拿起那支玉簪子,齊先生說是早年他的先生所贈,是尋常之物,並非什麼奇珍異寶。碧玉簪子上篆刻有八個小字。寧姚解釋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句話。
“君子”,陳平安雖然沒讀過書,但依然覺得這個詞語,肯定是分量很重的稱呼。
門口那邊傳來寧姚的嗓音:“你怎麼不把這支簪子別上?人家既然願意送給你,自然是希望你物盡其用。”
怔怔出神的陳平安抬頭望去,笑問道:“你怎麼來了?”
寧姚坐在陳平安桌對面,瞥了眼陳平安手中的簪子:“我仔細查看過了,的確是普通的簪子而已,沒有暗藏玄機,一開始我還以為是座小洞天呢。”
陳平安一頭霧水:“啥?”
寧姚看着那一桌子陳平安的“壓箱底傳家寶”,解釋道:“別有洞天,這個說法聽說過吧?老百姓只當是讀書人的修辭說法,沒當真。其實這裡頭很有講究,天底下洞天分兩種,一種就是我們身處的這座驪珠洞天,屬於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就是‘洞天福地’的那個洞天,有些疆域廣袤,不知幾千幾萬里。傳說中,道祖擁有一座蓮花洞天,雖是三十六座小洞天之一,但其中一張荷葉的葉面,就比你們大驪王朝的京城還要大。”
陳平安一驚一乍,懷疑道:“不可能吧?”
寧姚笑着伸出大拇指,蹺起伸向自己,胸有成竹道:“我也不信,所以將來我去親眼看過之後,回來告訴你真假!”
陳平安輕聲道:“這麼稀奇古怪的地方,不是誰都能進去的吧?”
寧姚呵呵笑道:“你以為我是誰?”
陳平安趕緊岔開話題:“寧姑娘你繼續說洞天的事情。”
寧姚隨手拿起一塊小巧玲瓏的蛇膽石,桃花色,握在手心摩挲,說道:“任意一座大洞天,能夠貫通天地,靈氣充沛,那才是名副其實的仙家府邸。練氣士身在其中修行,事半功倍,洞天之主,非是身負大氣運之人不得佔據,早已被三教百家裡的佼佼者瓜分殆盡,不容他人染指。三十六小洞天,有點像是藏藏掖掖的秘境,如女子猶抱琵琶半遮面,其中以桃源洞天風景最宜人,以罡風洞天最為幽奇險峻,以驪珠洞天……”
陳平安好奇問道:“我們這兒怎麼了?”
寧姚嘴角翹起,伸出兩根手指,輕輕捻動,道:“最小,就這麼點大,彈丸之地,不值一提。”
陳平安乾脆盤腿而坐,懶洋洋地趴在桌上,然後揚起一隻拳頭,依次豎起一根根手指,柔聲笑道:“可是我在這裡,遇到了齊先生、楊老頭、劉羨陽、顧璨,當然還有你,寧姑娘。”
寧姚也笑了:“還有一種小洞天,就是收納物品的地方,佛家有須彌芥子一說,道家則是袖有乾坤,其餘百家也各有各的說法,其宗旨都是‘方寸之地容天地’。簡而言之,就是說一點點大的物件,能夠放下很多玩意兒,只是相較真正的洞天福地,這種冠以‘洞天’頭銜的寶貝,放不得活物,我娘親以前最值錢的嫁妝之一,就是一隻玉鐲子,裡邊洞天的大小,差不多是這棟屋子這麼大的地方。”
不知外邊天高地厚的陳平安,便有些失望:“這麼小啊,你看人家道祖的一片蓮葉,就有一座城池那麼大呢。”
寧姚惱羞成怒,身體前傾,伸手就想要給陳平安腦袋一巴掌,陳平安趕緊身體後仰,左右躲閃。
寧姚出手數次也沒能得逞,靈機一動,那隻握有桃花色蛇膽石的手,作勢要丟出石頭。
陳平安慌張道:“別扔別扔,要是邊邊角角磕壞了,肯定要少賺很多銅錢的!”
寧姚撇撇嘴,放下蛇膽石,只是突然又迅猛抬手。嚇得陳平安趕緊閉上眼睛,不忍心去看。啪的一聲,將石頭重重拍在桌面上,寧姚捧腹大笑。
陳平安睜眼后,無奈道:“寧姑娘,你能不能不要這麼幼稚啊。”
寧姚一挑狹長眉毛,手肘一掃,那顆石頭被掃落桌面。陳平安雙手撓頭,苦着臉。跟寧姑娘講道理,講不通啊。寧姚嬉笑一聲,從桌面下伸出另外一隻手,那顆本該摔落在地的石頭,赫然躺在她白皙的手心。陳平安還是雙手抱頭,可憐兮兮。
寧姚不再捉弄陳平安,正色問道:“你以後做什麼?”
陳平安想了想,老實回答道:“幫阮師傅做完那些力氣活,我想以後自己進山燒炭,還可以順便採藥,賣給楊家鋪子。”
寧姚猶豫了一下,問道:“那麼除了正陽山的那隻搬山猿,還有清風城許家的婦人,截江真君劉志茂,以及蔡金簡和苻南華背後的雲霞山和老龍城,你怎麼應付?萬一人家要找你麻煩,你往哪裡逃?”寧姚不等陳平安說話,沉聲道:“所以當初陸道長讓你不管如何,都要厚着臉皮待在鐵匠鋪子,是一條正路。”
陳平安憂心忡忡道:“那如果給阮師傅惹來一大串麻煩,怎麼辦?”
寧姚冷笑道:“一位主持小洞天運轉的聖人,還會怕這些麻煩?”
陳平安點點頭:“那我回頭問問阮師傅,先把所有實情告訴他,看他還願不願意收我做長期學徒。”
寧姚一手支撐着腮幫,一手翻翻檢檢那些蛇膽石,道:“在小鎮這裡,沒有什麼是一袋子金精銅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袋。”
陳平安哭喪着臉道:“我心疼啊。”
寧姚斜眼道:“你打算一股腦給劉羨陽的時候,怎麼不心疼?”
陳平安搖頭道:“兩回事,不能比。”
寧姚白眼道:“以後哪個女人,不幸做了你的媳婦,我估計她每天恨不得一巴掌打死你。”
陳平安一本正經道:“真要有了媳婦,就是另一回事。我可不傻,不會讓自己媳婦受委屈。”
寧姚一臉不信,滿滿的譏諷神色。
黑炭似的陳平安雙手抱胸,盤腿而坐,難得有些囂張神色,哼哼道:“要是我媳婦受了委屈,別說是正陽山老猿,就是你說的那啥道祖,我也要砍死他,砍不砍得死先不說,反正先砍了再說!”
寧姚很是驚訝,目瞪口呆。她一直覺得陳平安不是個硬脾氣的人,當然殺蔡金簡、斗搬山猿除外,平時相處,陳平安好像永遠也不會生氣,性情也不偏執,不溫不火的好脾氣。這種話如果是苻南華、宋集薪這些天之驕子說出口,寧姚會覺得理所應當、毫不意外,可從陳平安的嘴裡說出來,寧姚有點不敢相信,於是她忍不住問道:“為什麼?”
陳平安咧嘴笑道:“我爹這輩子只跟人打過一次架,就是為了我娘。因為騎龍巷有人罵我娘,我爹氣不過,就去狠狠打了一架。回來的時候,被我娘埋怨了很久,但是我爹私下跟我說,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打不打又是一回事,男人不護着自己媳婦,娶進門做什麼?!”
寧姚有些奇怪:“嗯?”
陳平安撓撓頭,赧顏道:“我爹燒瓷厲害,打架很不行的,回家的時候鼻青臉腫,給人打慘了。”
寧姚伸手扶住額頭,不想說話。她沉默片刻,起身道:“走了,回鋪子。”
陳平安問道:“我送你到泥瓶巷口子上?”
寧姚沒好氣道:“不用。”
陳平安沒有強求,只是把寧姚送到院門口。寧姚沒有轉頭,也知道陳平安一直站在門口。不迂腐的好人,他們的心,會格外溫暖燦爛,如向陽花木。這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事情。
無依無靠的陳平安,被那些個外鄉人一口一個“泥腿子賤命”“市井陋巷刨土吃的螻蟻”地說著,可是他終究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他也很想要自己活得好。當然不是貪圖享受,事實上陳平安從小就是一個很能吃苦的孩子,他只是單純想着爹娘若是地下有知,他們肯定就會放心。雖然陳家只有陳平安一個人了,但是一個人,照樣也能過上好日子,這就意味着爹娘傳下來的這個家,還不錯,哪怕這個家只剩下一個人;哪怕有錢買了春聯,需要他自己一人張貼,不會有人告訴他是歪了斜了還是正了;哪怕在門頭上貼一個“福”字,需要自己架梯子,也無人扶。人活一世,生死自負,不想着跟老天爺求任何東西。所以這種人看似好脾氣,其實骨頭格外硬,命也會尤其硬。
走出泥瓶巷的寧姚,突然有些失落,也有些愧疚,為了自己的不告而別。
陳平安回到屋子后,對着油燈發獃。迷迷糊糊,似睡非睡,似夢非夢。他好像莫名其妙就走到了廊橋南端,只依稀記得一路上漆黑,連他也看不到幾尺外的景象。但是當他一腳踏上台階之後,天地之間,驟然大放光明。
陳平安渾渾噩噩走在廊橋過道,突然廊道中央那裡,綻放出無比炫目的雪白光芒,彷彿比之前的天地光明更加刺眼,蘊含的道意更加崇高。陳平安明明眼睛刺痛得流淚,但是不知為何,反而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那裡的奇異風景。
有一個高大人物,面容模糊,站在廊橋當中。和陳平安在小巷初見齊先生時有些相似,大袖飄搖,一身雪白,如神似仙。但是在脫韁野馬一般混亂的潛意識當中,陳平安無比確定眼前之人,比齊先生更加虛無縹緲,就像他或是她距離人間更遠。
陳平安緩緩前行,耳邊彷彿有狐魅女子細語呢喃,蠱惑人心:“跪下吧,便可鴻運當頭。”之後又有人威嚴大喝,震懾人心:“凡夫俗子,還不速速下跪!”又有中正平和的聲音淡然道:“如世俗人,需要下跪天地君親師,跪一跪又何妨,換來一個大道登頂。”還有滄桑沙啞的嗓音響起:“這一跪,就等於走過了長生橋,登上了青雲梯,跨過了天地塹,休要遲疑,快快下跪。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一聲熟悉嗓音竭力響起:“陳平安,快快停步!既不要前行,也不要轉身,更不可下跪。只需在原地堅持一炷香便可,你一介凡人之軀,能夠承載多少斤兩的神氣意願?不要逆天行事……”有點像是楊老頭的訓斥和告誡。只是老人的嗓音越到後邊越低。與此同時,又有人溫醇笑道:“陳平安,不妨站直,往前走幾步試試看?”這像是齊先生。
陳平安本能地挺直腰桿,停下腳步,眼神茫然地向四周張望。他只知道自己有很多問題,想要問齊先生。
許多嘈雜聲音此起彼伏:“這是馬苦玄應得的機緣!你這小子速速滾出去!”
“便是馬苦玄拿不到,也該順勢落入那天仙坯子寧姚之手,你算個什麼東西!”
“你這一支陳氏就是一攤扶不起的爛泥,早該香火斷絕,也敢垂涎神物,厚顏無恥的小雜種!”
“陳平安,你不是很在乎寧姚和劉羨陽他們嗎,轉身返回小鎮吧,把機緣留給你的朋友,不是更好?齊靜春已經用他的一死來換取你們這些凡人的安穩,以後安心做個富家翁,娶妻生子,還有來生,豈不是很好?”
“膽敢再往前一步,就將你挫骨揚灰!”
陳平安一步踏出,廊橋轟然一震。天地寂靜,雜音頓消。有嘆息,有恐懼,有慌亂,有敬畏,有唏噓,一團亂麻。
陳平安一步走出之後,就自然而然向前走出第二步,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齊先生與自己並肩而行。整座廊橋以及廊橋之外,突然又變得伸手不見五指。
陳平安之前停步的時候,就已經不再被光線刺得流淚,這會兒沒來由一下子哽咽起來,靈犀所至,問道:“齊先生,你是要走了嗎?”
“嗯,要走了。外邊有太多人,希望我死,也由不得我自己做選擇。”
“齊先生,那我們要去見誰?”
“不是‘我們’,是你。你要見的是一個……老人?”
砰然一聲巨響,齊先生好像被人一擊打飛,但是齊先生反而爽朗大笑,最後不忘沉聲道:“陳平安,大道就在腳下,走!”
陳平安深吸一口氣,抬起腳準備踏出第三步。有一個極遠、極高之地的嗓音響起,瞬間穿透一層層天地,微笑道:“事不過三,點到即止。”廊橋中間那邊隨之有人冷哼一聲。
陳平安猛然驚醒,發現自己趴在桌上,油燈還在燃燒,他下意識轉頭望向窗外。天亮了。
陳平安神情恍惚地走出屋子,來到小院,抬頭望去,烈日當空,視線尤為清晰,天空如同褪下一層層釉色的瓷坯,光潔可人。
陳平安無意中察覺到自己呼吸有些凝滯,便坐在門檻上,屏氣凝神,雙手十指結劍爐拳樁。一炷香后,陳平安才感覺到氣息平穩順暢起來,剛要站起身,眼角餘光一瞥,一屁股又坐回了門檻。他瞪大眼睛望去,不知何時院子角落裡安安靜靜躺着一塊黑色石頭,是世間最好的磨劍石,斬龍台!
陳平安趕緊起身,快步走去,蹲下身端詳,跟之前那座倒塌的天官神像台座相比,這塊石頭好像被人刀切豆腐似的,一刀直直下去,就乾脆利落地一分為二。陳平安揉着下巴,一點一點挪位置,換了一個方位蹲着,東南西北挪了一圈,屁股回到原位后,越發確定,正是“菩薩點頭”那尊神像腳下的台座。這讓陳平安悚然,寧姑娘雖然喜歡說一些口氣很大的話,但是她所有冷眼袖手的言語,絕對不會有半點作假。她說牢固異常的斬龍台,只能大劍仙花大代價才能劈開,陳平安就確信無疑。那麼這塊斬龍台是自己長了腳,然後一路跑到他陳平安家宅子?
如今陳平安已經知道世上確有神仙鬼怪,還有不計其數的山魈精魅,但是石頭成精,可能性不大吧?再說了,它跑誰家裡都能享點福,跑到自己這棟宅子,除了遭罪還能做什麼,有這麼笨的石頭精嗎?
陳平安試探性問道:“喂,你能說話不?或者能聽懂我說話嗎?”當然不能。
疑神疑鬼的陳平安搖晃腦袋,看不夠。大概是之前那個夢境太過真切,他其實還沒有緩過來,導致現在看什麼都透着古怪。許多當年沒有深思的小事,如今穿在一起,好像一下子就說得通了。
齊先生說世上的確有很多事情不能以常理衡量,寧姚更是說過外邊天地光怪陸離。哪怕是姚老頭,其實也早就零零碎碎說了許多,簡簡單單的入山一事,就有諸多講究。姚老頭曾經說過很多,比如那些個不起眼的老樹墩子,有可能是山神的座椅,坐不得。還說天底下的山,無論大小,其實一脈相承,只不過有着祖孫之分。陳平安在這一刻,突然很好奇,很想知道小鎮所在的驪珠洞天,到底如何才能看到全貌?是不是只有爬到那座比披雲山更高的山峰,才能一覽無餘?
陳平安收起思緒,低頭看着那塊黑色石頭,想着要把它搬去鐵匠鋪子,寧姑娘肯定用得着這塊磨劍石。至於到時候寧姑娘如何處置石頭,是選擇自己磨劍,還是交給阮師傅,作為幫忙鑄劍的謝禮,陳平安反正無所謂,他只是很好奇磨劍石到底如何磨劍,會不會跟自己磨柴刀差不多?
陳平安做事情從來不拖泥帶水,下定決心之後就立即動手,伸出雙手將磨劍石往上抬,能夠抬離地面寸余距離,有些沉重,但還不至於搬不動,這就好辦。於是陳平安去屋裡找來一隻籮筐。很快他就背着籮筐走在泥瓶巷,磨劍石之上覆蓋著一件衣衫。
走出泥瓶巷后,陳平安發現大街上行人眾多,估計是那場突如其來的黑夜,讓人瘮得慌,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了大太陽,就都想着出來透口氣。所以絕大多數小鎮百姓都離開家門,走出巷弄來到大街,議論紛紛,時不時有人匆忙跑過,嚷嚷着鐵鎖井已經徹底乾枯了,連那條懸挂於井中千百年的鐵鏈,也不知被哪個混蛋偷偷搬走藏在家裡了。更有唯恐天下不亂的稚童孩子,三三兩兩,蹦蹦跳跳,滿臉雀躍,亂七八糟說著那棵老槐樹的變故。
原來那棵老槐樹“一夜之間”被連根拔起,倒在大街上,滿地的碎裂槐枝和枯黃槐葉。一開始很多附近百姓覺得別浪費了,就順手撿了枝葉回家燒火,一些個憊懶青壯,被自家婆娘催促,不情不願拎着柴刀去劈砍更粗大一些的槐枝。不是沒有人阻攔,祖祖輩輩生活在老槐樹周邊的小鎮老人,大多痛心疾首,對那些占這種缺德便宜的漢子婆娘直接破口大罵,也有老人苦口婆心說著老槐樹跟小鎮的淵源,說這棵樹是有靈氣的,這麼多年來,連枯枝墜落也只挑夜深人靜的時候,不願砸在人頭上,更不要說每逢收成不好的時候,老槐樹的槐花如米,填飽了多少人的肚子。不管用,那些青壯男人要麼不理不睬,只管埋頭砍樹,脾氣差一點的,就跟老人起了衝突,推推搡搡。總之有點亂。
聽到老槐樹那邊的動靜后,陳平安背着籮筐,猶豫不決,於是放慢腳步,三步一回頭,望向老槐樹方向。直覺告訴他應該去老槐樹那邊瞅瞅,但是心底又有一個聲音,讓他趕緊去鐵匠鋪子。
突然他看到一個風一般的靈巧身影,從自己身邊擦肩而過,是個身穿大紅棉襖的小女孩,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小女孩肩膀上,扛着一根粗如青壯手臂的槐枝,槐枝等人長,小女孩腳步飛快,跟車軲轆似的,活潑俏皮得很。陳平安一眼就認出了她,是那個獨來獨往的小女孩,來去如風,喜歡在小鎮四處逛盪。她跟顧璨屬於不打不相識,前不久在青牛背又見過一面。她跟在那些神仙人物身邊,好像跟那位年輕道姑關係尤其好,陳平安還送了她一小塊蛇膽石。
陳平安趕緊出聲喊她,紅棉襖小女孩轉過頭,看到是陳平安后,咧嘴一笑,一雙會說話的秋水眼眸,好像在說你有事快說啊,我聽着呢,我還要忙着螞蟻搬家!
陳平安忍住笑,招手道:“我跟你商量個事,最多耽誤你一會兒。”
大紅棉襖小女孩,扛着樹枝雷厲風行地跑過來,微微側身,她抬起頭,有些疑惑。
陳平安問道:“這根樹枝,你是從老槐樹那邊搬來的吧?”
小女孩使勁點頭,遺憾道:“不快一點的話,要被人搶光了。我力氣小,只搬得動這麼點大的,我爭取多跑幾趟。”
陳平安心思急轉,試探性問道:“你家如果是在福祿街那邊,那就遠了,你如果信得過我,可以先把槐枝放在我家院子,這樣你就可以來回多跑幾趟。”
小女孩默默權衡利弊,認真思量的同時,一直在觀察陳平安的眼神和臉色,大概是覺得陳平安沒壞心,她點頭道:“那你要我做什麼?事先說好,我可扛不動太大的樹枝,很沉的,我現在肩膀就有點像是火燒着了。”
陳平安掏出一串鑰匙,摘下其中一把,遞給小女孩:“這是我家院門的鑰匙,你拿着。我不要你多做什麼,只是讓你搶槐樹枝的時候,看看地上有沒有沒有變黃的綠色樹葉,有的話就記得幫我收起來。”
小女孩沒有接過鑰匙,瞪大眼睛:“就這?”
陳平安笑道:“對,就這。你知道我家地方吧?”
小女孩嗯了一聲:“泥瓶巷左手邊數起,第十二個宅子。”
小女孩最後還是沒有接過鑰匙:“你家那邊院牆不高,我可以把槐枝輕輕放進去,不用打開院門。”
陳平安才收起鑰匙,紅棉襖小女孩已經轉身飛奔離去。陳平安覺得她就像是進了山的自己,她是走街串巷,自己則是翻山越嶺。
陳平安走出小鎮,一直往南,等到靠近廊橋的時候,駭然發現廊橋不見了。已經恢復成記憶當中的那座老舊石拱橋。
不知為何,廊橋雖然嶄新大氣,還掛着亮眼的金字匾額,可陳平安還是喜歡眼前的老橋。陳平安站在石拱橋這一頭,沒來由想起那個無法解釋的夢,深吸一口氣,緩緩走上斜坡。越是臨近橋中央,陳平安就越是緊張,本就大汗淋漓,現在更是汗如雨下,只是等他走到了石拱橋那一頭,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陳平安自嘲一笑,加快步子往鐵匠鋪子走去。
青牛背那邊,楊老頭坐在青色石崖邊緣,大口大口抽着旱煙。楊老頭腳下的水潭,漣漪陣陣,波光粼粼,水面之下,好像有大把大把的水草在搖晃,大太陽底下,仍是透着一股無法言喻的陰森詭譎。水面上,逐漸浮現出一張模糊的老嫗面孔,但是她卻擁有一頭鴉青色的頭髮,在水中綻放,此時馬婆婆如喪考妣,顫聲道:“大仙,昨夜我是真的不敢靠近那邊啊,我試了好幾次,一過去就像是鑽進了油鍋,比千刀萬剮還難受。大仙,你就饒過小的吧,實在是沒有辦法啊。”
楊老頭冷漠道:“我不是來興師問罪的,你以後也一樣,只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含糊,就可以了。不過現在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擺在你面前,就看你自己敢不敢爭取了。”
馬婆婆幽綠色的臉龐隨水晃蕩,說不出的鬼氣森森,聽到這位大仙有意為自己指點一條明路,趕緊擺出洗耳恭聽的姿態。
楊老頭緩緩說道:“如今小洞天已經緩緩落回人間,跟大地接壤,正處於落地生根的關鍵時期,過不了多久,就要與大驪王朝版圖同氣連枝。你現在之所以只能被稱為河婆,而不是河神,是因為就像是在世俗王朝,你仍然只是個不入清流品秩的胥吏,並未真正獲得官身,一步之差,天壤之別。”楊老頭用老煙桿往石拱橋那邊一指:“之所以如此,根源不在於你轄境小,而在於你的地盤被攔腰斬斷了,瞧見那座橋沒,就是它把你的未來香火斬斷了。你現在只要能夠從橋底下游過去,就能有一份大前程。你所處的這條小溪,將來會成為許多重要河流的源頭,別說是一頭青絲長不過數百里的下等河神,就是被大驪敕封為江神,髮絲長達幾千里,也不難。”
馬婆婆眼珠子微微轉動。
楊老頭也不催促,笑道:“爛泥里躺着其實也蠻舒服的,對不對,為什麼要別人扶起來,對不對?”
馬婆婆之前心生怯意不敢一口應下,此時聽到大仙的冷嘲熱諷,心知不妙,立即討饒,深潭溪水頓時翻湧。
楊老頭無動於衷,淡然道:“是繼續做搖尾乞憐的泥鰍,還是化為坐鎮一方水運的河蛟,在此一舉。還有,別忘了當初我是怎麼跟你說的。這條路,沒有回頭路可走,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天底下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說句難聽的,小鎮百姓誰都可以有善報,但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你。”
這位神通廣大的大仙,越是如此雲淡風輕,河婆馬婆婆越是心裡打鼓,最後狠狠一咬牙,迅猛潛入水中。片刻之後,馬婆婆身影消失不見,但是在青牛背和石拱橋之間的溪水中,好像有一抹幽綠暗影,歪歪扭扭奔向下游。這道暗影臨近石拱橋后,速度放緩,最後簡直就是烏龜划水一般。距離石拱橋那座深潭還有十餘丈,河婆馬婆婆的身影驟然加速,顯然是富貴險中求,要拚死一搏了。
一游而過,暢通無阻。馬婆婆一口氣衝出數十丈后,水下身影打了一個旋兒,為了慶賀自己劫後餘生,情不自禁地一圈圈轉動起來,一團青絲纏繞着那具已無血肉的乾瘦軀殼。
這位河婆站直懸停在溪水當中,抬頭望向那座石拱橋,終於清清楚楚看到了那根老劍條。依舊銹跡斑斑,跟她還是孩提時、年少時、少婦時所見,並無半點異樣。但是下一刻,只是多看了老劍條一眼的河婆馬婆婆,一雙眼珠子當場爆裂。
哀號,溪水翻滾,浪花陣陣。
許久之後,這一段小溪總算恢復風平浪靜,老嫗重新生出了一雙眼睛,但是她變得氣息孱弱,耳畔響起楊老頭的嗓音:“人家不稀罕理睬你,那是你祖上冒青煙,你別得寸進尺。以後經過石拱橋的時候,切記不要抬頭了。”
馬婆婆囁囁嚅嚅道:“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楊老頭的嗓音幽幽傳來:“你只管往下游去,試試看能游到哪裡。經過那座鐵匠鋪的時候,也別太猖狂。不過不用太擔心,你的存在,能夠讓這條溪水變得尤為‘陰沉’,一旦催生出水精,有利於鑄劍淬鍊,所以那位阮師,不會為難你。你要是做事勤勉,說不得人家還會施捨給你一點機緣。驪珠洞天雖然碎裂了,靈氣迅速流溢四散,可大抵上還能延續個三四十年,阮師的聖人之位,穩固得很,對他來說,反而是好事。”
馬婆婆鬆了口氣,諂媚道:“謹遵大仙法旨。”
青牛背這邊,有人言語中滿是欽佩:“前輩好大的神通,竟然能夠自行敕封一方河婆,關鍵是還能夠不驚擾到天道。”
楊老頭依然保持原先的坐姿,頭也不轉,冷笑道:“河婆,和河神,一字之差,雲泥之別。你這種讀書人,會不懂?”
來者正是觀湖書院最大的讀書種子崔明皇,他應該會是最後一個離開此地的外鄉人。
這個丰神俊朗的英俊書生,笑道:“已經很駭人聽聞了。在一條斷頭路上,硬生生岔出小路來,這等手筆,由不得晚輩不佩服。”
楊老頭淡然問道:“小子,你知道我的身份?”
崔明皇搖頭笑道:“山主事先並未告知,但是我勉強猜出一點端倪。”
楊老頭不耐煩道:“去去去,你小子還不夠格與我談,換成你們山主還差不多。”
崔明皇非但沒有離去,反而在青牛背席地而坐,落座之前,不忘伸手將腰間玉佩小心翼翼挽住,以免撞擊在石崖上。他抬頭望着再無遮攔的蔚藍天空,輕聲道:“空有一身通天修為,為了護住這座驪珠洞天,不讓天道滲透進來些許,竟是半點也不願使出,到最後只能靠兩個本命字,真正死撐到最後。楊老先生,你說我們這位齊先生,到底圖什麼?”
楊老頭只是抽着煙,神色陰沉。
崔明皇喃喃道:“若是圖一個‘為生民立命’,那也太虧了。他是齊靜春啊,山崖書院的山主,儒教第四聖的得意弟子,他的一條命,換來六千多凡夫俗子的來生來世,划算嗎?我看不划算,換成是我,絕對做不來。”
楊老頭吐出一口煙霧:“你這話,也就只能跟我嘮叨,要不然傳出去,你這輩子都別想當書院山主。看在你先說了幾句心裡話的分上,咱們隨便聊聊?”
崔明皇微笑道:“那敢情好,晚輩求之不得。”
楊老頭望着水面:“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問你一個問題。”
崔明皇點頭道:“前輩問便是了。”
楊老頭緩緩道:“一步步把齊靜春逼到那個唯有求死的境地,是不是你的手筆?”
崔明皇先是一愣,隨即苦笑,最後自嘲道:“前輩是不是太高看我了?”
楊老頭沒有轉頭,一團團煙霧在他身前裊裊升起:“我別的本事沒有,看人心一事,還算湊合,所以你不該來這裡的。”
崔明皇笑着解釋道:“哪怕是晚一些來算,從我儒家第四聖在文廟位置第一次下降,以此作為開端,那也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我如今不過而立之年,怎麼說得通?”
楊老頭轉過頭,笑眯眯道:“你的意思,是說自己不過湊巧來這裡取走鎮國玉圭,又湊巧碰上這樁慘案而已,屬於黃泥巴落在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
崔明皇神色自若,笑道:“世事無常,無巧不成書。”
楊老頭呵呵笑着,皮笑肉不笑。
崔明皇不願繼續空耗下去,開門見山道:“晚輩對那座披雲山情有獨鍾,希望將它作為一座新書院的地址,晚輩來此是客,入鄉隨俗,於情於理,都應該跟楊老前輩打聲招呼。不知道前輩有什麼要求?”
楊老頭皺着臉,默不作聲。
崔明皇似乎不敢擅自催促楊老頭,緩緩起身,輕聲道:“前輩放心,只要前輩一天不點頭,晚輩的書院就一天不敢破土動工。如果哪天前輩覺得此事可行,可以讓窯務督造官衙署那邊,捎句話給觀湖書院崔明皇即可。”
楊老頭嗯了一聲,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崔明皇作揖告辭。
無論是河婆馬婆婆這種小棋子,能否真正成就神位,還是觀湖書院要在大驪王朝尋求一塊圍棋上的飛地,選中了那座披雲山,其實楊老頭並不太上心,因為無足輕重。他唯一在意的事情,是那夜齊靜春到了廊橋,與阮邛說了什麼,最後他獨自坐在廊橋一夜,天亮之後才起身返回小鎮,在那期間,齊靜春又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楊老頭拎着老煙桿站起身,低聲罵道:“就沒一個是讓人省心的。”
學塾內,四個蒙童面面相覷。
孩子們沒有見到齊先生,反而是那位好像一年到頭都在掃地的老大爺,換上了一身跟齊先生裝束相似的儒衫,腰間懸挂了一枚玉佩,霜白頭髮收拾得整整齊齊,頭戴高冠。老人坐在原本齊先生的位置上,告訴四個孩子,齊先生已經辭去教書先生和書院山主的職務,所以之後就由他來帶領孩子們遊學。出門遠遊一事,是齊先生跟孩子們早就說好的,他們家中長輩也都點頭答應下來了。
老人不復以往的慈眉善目,氣勢威嚴,問道:“李寶瓶呢?為何沒有來上學?”
鬼頭鬼腦的李槐,平時就跟那個李寶瓶不對付,立即告密道:“李寶瓶在來的路上,聽說老槐樹倒了,就非要跑去湊熱鬧,我拉不住她。她脾氣差得很,我怎麼勸都不聽,她還要動手打人呢。”其餘三個蒙童各自腹誹,李槐真是隨他娘,睜眼說瞎話的能耐,比誰都厲害。
老人轉頭對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說道:“你去喊李寶瓶回來,我們今天就要離開小鎮。”
小女孩哦了一聲,有些不情願地站起身,小跑着離開學塾。
李槐年紀不大,嘴巴很刁,不忘火上澆油,老氣橫秋道:“老馬啊,李寶瓶這種頑劣學生,一定要好好管束才行,要不然成不了材的。既然齊先生不在了,老馬你就要挑起擔子來……”
老人厲色瞪去,李槐嚇得噤若寒蟬,乖乖閉嘴,只是在心裡不斷罵這個馬老頭不是個東西,老虎不在山就猴子稱大王。以前李槐很厭煩齊先生的規矩,如今倒是懷念起齊先生的好了。
學塾課堂隔壁,屬於齊靜春的那間屋子,觀湖書院的崔明皇坐在書案后,環顧四周,鳩佔鵲巢的他笑容恬淡,有些失望地輕聲道:“書也沒有幾本啊。”
陳平安到了鐵匠鋪后,聽到那個消息,有點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