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頁(1 / 2)

三日後,婉言搬入了府里。

她的行囊很少,幾件衣服幾本書,只有一架琴,是當年杜家夫人傳給她的,她捨不得離身,便帶來了。

住處不大,但棲身綽綽有餘。

當日就把要念書的姑娘們叫到了跟前,一一認了人。

楚維琳去她院子里瞧了一回。

桌椅都擺起來了,小姑娘們各個喜笑顏開的,叫人看着也高興。

婉言與楚維琳道:“夫人說,我身邊該有個伺候的,我琢磨着,就從這些姑娘里挑一個。平日里也不用做什麼,偶爾跑個腿搭把手就好。”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婉言似是不愛人貼身伺候着,楚維琳也不會勉強她:“你順手便好。”

婉言笑着挑了一個,便是前回李德安家的提起過的,劉四喜家的二丫。

二丫剛剛七歲,比同齡人矮些,但一雙眼睛晶亮晶亮的,笑的時候露出兩顆小虎牙來,叫人心生好感。

婉言是個實誠人,既然收了束脩,就格外用心,姑娘們也好學,沒有聽說哪個像小子們一樣調皮搗蛋的,偶爾有媳婦子們得了空,也會去聽上一些。

婉言耐性好,待人有禮,眾人都喜歡她。

杜楊氏趁着來拜訪楚維琳的機會,悄悄去看過婉言兩回,見她適應得極好,也就放心了。

淅淅瀝瀝的雨水過後,天氣越發暖了些,楚維琳見此,便點了人手送邢柱喜家的進京。

邢柱喜家的這些年是大起大落了的,到了如今,丈夫女兒都沒了,也沒有什麼盼頭和指望了,又是做慣了下人的,便沒有生出那些彎彎繞繞的心思來,一心一意就是進京去,去老祖宗跟前把事情說清楚,她的心愿也就了了。

轉眼入了四月。

清明時節,細雨連綿。

擺了供桌替先人們上香,楚維琳想起了江氏,又不由牽挂起了江謙。

薛財走了快一個月了,應當是已經到了海州了,不曉得能不能說服江謙,一家子遷來金州。

到了月中時,京城裡老祖宗的書信便到了。

再新添了一個哥兒,老祖宗歡欣不已。

到了老祖宗這個年紀,眼瞅着常家在走下坡路,她心痛之餘,更加盼着能子孫興盛,能在未來再讓常氏一門榮耀加身。

小哥兒五行缺火,老祖宗便給取了一個琰字。

信上也說了京里情況,沒有提起邢柱喜家的,可見寄信時,她還沒抵京。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