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1 / 2)

媵寵 假面的盛宴 5614 字 3天前

寧壽宮

傅太後半倚在引枕上, 看着下方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的兒子。

恐怕宗琮沒自覺,每當他和母後有什麼重要的事要說, 大多都是這般姿態,也讓傅太后明白他的心中的堅持。

“皇帝,你可想好了?”

“朕三翻四次給她機會, 可她卻一直不消停, 這些年她的所作所為母后應是歷歷在目, 可有半分做皇后的樣子?”

傅太后嘆了一口:“哀家倒不是向著他說話,只是怕大皇子難以自處。”

可宗鐸難以自處, 宗鉞他們就不難以自處了?

宗琮對陳皇后早就沒什麼情分可言,想廢了她也不是一時的念頭,而是早就有了這種想法,卻因為顧忌着宗鐸, 一直給陳皇后留了幾分情面。可惜她卻從不珍惜, 這朝里朝外有多少風風雨雨都是她弄出來的?

如果不是她依舊不死心,以徐賢妃的能力做不出這場‘大事’,儲君不立,國將不穩, 那些大臣們說出這些話時,宗琮也不是沒有感觸。

他以為他可以將任何風波都控制在能掌控的範圍之內, 這場事的發生卻狠狠地打了他的臉,從後宮牽扯到朝野, 再從朝野到邊關,不光良將忠臣受了屈辱, 盤兒也免不了受委屈。

宗琮覺得該是做出抉擇的時候了,不然這次不會對徐賢妃下手如此不留情面,賢妃是其一,皇后也是其一。

“於國來說,皇后不安分,國將不寧。於私來說,母后應該明白兒子想說什麼。”

“那你對儲君人選,可有了定論?”

宗琮沒答。

其實他心中已經有了定論,只是……

“罷,你既然想好了就去做吧,哀家早就說了,前朝的軍國大事哀家不管,一切全憑皇帝做主。”

直到這場風暴波及到皇後身上,才算是真正拉開帷幕。

京里歷來少不了明眼人,其實整件事是什麼樣,背後的主使者又是誰,到現在差不多已經分明了,事情的結果如何不過還是要看上面的意思。

畢竟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宮裡傳出消息,陳家與徐家叛國之事有關,所有聽到這消息的人都心理不禁咯噔一聲。

宮裡有宮裡的處事規矩,但凡牽扯到皇家,事情就不會那麽簡單。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也可能小事變成大事,都難以定論。

一般碰到什麼醜事,或者什麼會有損皇家聲譽的,宮裡都會相對選出一種委婉的手段。諸如某位妃嬪犯了錯,按理是該賜死的,為了不引起太多的議論,於是就成了暴斃或者病逝。

又或是在你根本不知道的情況下,一些事情就發生了。

所以當宮裡能傳出這種消息時,就代表着一個訊號——這次不會大事化小,陛下要動手處置中宮一系了。

所有和陳家有關的人家不免都惶惶不安,各種上躥下跳打聽各路消息。

只是還不及他們打聽出什麼來,陳家就被封了府。

而與此同時,坤寧宮的皇后也被禁了足。

陳皇后如遭雷擊,簡直無妄之災天上來,直到有人轉述了徐賢妃的供詞,她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說徐家勾結金人的事鬧出來,陳皇后不害怕是假的。

但轉念一想,此事與她又沒有什麼關係,她頂多是見勢頭不利皇貴妃,跟在後面多踩了幾腳。至於之後她與徐賢妃密謀,完全被她忽略了。

一來,她只知道是徐家人對付了蘇海,其他別的並不清楚,賢妃也不可能與她說得太過詳細。二來這種事本就是口說無憑,要想拿下她這個皇后得真憑實據才行,只要她矢口否認,誰也拿她沒辦法。

按理說,她的這種想法也沒錯,可她恰恰忽略了一件事,宗琮對她早就沒了忍耐性。

皇帝有沒有忍耐性,區別還是挺大的。

當他因為某種原因還能忍着你的時候,什麼事都不是事,可當他不想繼續忍着你的時候,什麼事都來了。

面對這種指控,陳皇后自然要否認。

可賢妃顯然不是沒有準備,將王東來供了出來。其實這王東來就是個風吹兩面倒的小人,坤寧宮勢弱,他不是沒想另謀出路,景仁宮去不了,胡淑妃不好相與,自然賢妃就入了他的眼底。

甚至當初陳皇後會得到消息,趁勢去借用人言對付盤兒,何嘗不是賢妃授意,王東來在一旁出主意兼煽風點火。

對於王東來,陳皇后還是挺信任的,畢竟她考驗這個人也多年了。

她更知道這些年下來,王東來也沒少得罪皇貴妃,除了坤寧宮他沒其他地方可再去,才會放心用他。

萬萬沒想到這狗奴才藏了好幾手。

連刑都沒上,王東來都全招了,包括一奴二主,包括賢妃授意,包括他從中間為線,賢妃和皇后私下商議多次的事。

不過對於二人具體商議的內容,他就不知道了。

這恰恰也就是賢妃將他拎出來作證的原因,她和皇后密談的事,出的她口入了她耳,旁邊不可能留人的。

那內容是如何,就全憑她和陳皇后二人說了。

沒有證據不要緊,徐賢妃是看準了這次陛下不會姑息的態度。

起先只是隔空傳話,見皇后一直不認,索性就讓她去了趟慎刑司。盤兒還是事後才知道,皇后竟和賢妃在慎刑司打了起來,兩個女人窮途末路,都拋棄了身份和體面,竟宛如市井潑婦一樣廝打在了一起。

兩人都受了傷。據傳話人說閑話得知,臉都抓爛了。

宮裡的女人都留了一副漂亮的指甲,為了保護指甲不受損,甚至還有人戴上專門的護甲。

似乎僅僅只是為了好看,到了此時才展現出它應有的作用。

關於徐陳兩家人,乃至其他一些涉案之人的處置很快就出來了。

徐家的結果沒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幾乎是滿門抄斬的下場,只有八歲以下的子嗣幸免於難,卻被流放至嶺南。

賢妃廢黜封號,賜死。

倒是陳家的處置相對徐家來說,要好上不少,最起碼沒有死人,只是陳家的男丁全被罷了官,歸返原籍,三代之內不許出仕,科舉不錄。

外人多以為是前首輔陳鑒不惜拖着老邁殘軀,從老家山西趕到京城求情的緣故,實際上只有那些許人知曉,陳家之所以沒死人,還是看在盤兒的面子上。

到底有着血脈關係,如果陳家因為盤兒全家被誅,時下的人還是講究積德福報的,就當是為盤兒積德了。

值得一提的是,陳家在出事後鬧出了一場笑話,以至於讓京中的人議論了很久。

事發后,陳家的男人倒沒說什麼,可婦人們卻鬧了一場事,陳家的大夫人趙氏為了撇清和陳皇后的關係,專門將陳家的族譜拿了出來,說很多年前陳家其他幾房就和二房分家了,只是分家沒分府。

為此不惜拿出陳平武爵位說事,可惜卻沒有人理她,不過徒增笑料罷了。

以至於年邁老衰的陳鑒求情無果后,不禁老淚橫流,深深懊悔當初就該把陳家給徹底分家了,也不至於發生這麼多事。

人們在遭遇災禍時,總會拿出如果論,可陳鑒根本沒有去想,即使那時候陳家徹底分了家,其實不過也就是個形式罷了,陳家依舊會替陳皇后出謀劃策,依舊會被牽扯進爭儲旋渦當中,這從當初陳家決定把陳妍送入宮為太子妃時就註定了。

此時的他哪裡知道,上一世是沒有這一場的事的,而他也沒有活這麼久,自然沒看到前世山西陳家摻和進奪嫡之事,以至於連山西的根基都不保。

這一世已經比前世好多了,最起碼山西的根基依舊在,就是三代不能出仕有點太嚴苛,若是三代不準出仕,可以料想若干年後山西陳只能淪落成最普通的耕讀之家,不過那也是后話。

而陳皇后的下場自然也不好,廢后詔書拿到坤寧宮去宣讀,她當場就瘋了。

是真瘋。

宗琮讓太醫去診過了,太醫說是受了巨大的刺激,才會精神失常。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