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1 / 2)

第507章

在改制國子監的問題上,朱厚照顯得很謹慎,步子邁得也很小,主要考慮的還是官員可能會反對,因為這背後涉及教育方式的改變,可以說,這個舉動將徹底打破以程朱理學為主的教學模式。

這把刀子遞了出去,隱藏在戶部、工部等人才的需求上,李東陽、楊廷和、孫交、李鐩等人都沒有察覺,但並不意味着這事會一帆風順,若是動作幅度過大,直接將國子監改造為若干個分院,不唯程朱理學,不唯儒學,引入一堆儒士眼中的“雜學”,那時官員回反對,教授、助教回反對,監生也不會答應,到時候國子監又會重回舊軌,人才培養計劃將夭折。

就像開水煮青蛙,青蛙怕燙,一下子就跳出去了,若是溫水煮青蛙,那青蛙就跑不掉了。

改政策,推新政,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因為新策有基礎,且利民,只要執行、監督跟得上,縱得罪一些人,也不會有太大的亂子。

可若是動了天下讀書人的根基——儒學,那就不是得罪一部分人了,而是得罪大部分人,這對朱厚照來說,必須謹慎。這件事,說起來簡單,看似也容易,但內在的複雜程度,水深程度,出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新學的出現與推行,並不容易。

不說其他,就說歷史上王守仁,此人立了多少軍功,還平了寧王朱宸濠叛亂,可朱厚照沒給他什麼像樣的賞賜,等到了嘉靖上台,才給王守仁加官進爵,然後,沒什麼然後了,王守仁依舊沒受重用,甚至連京師都不能呆,只是安排在了南京當官。

南京是什麼地方,對於朝廷官員來說,那就是養老的,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安置廢物的地方。人是不是廢物且不論,但政治前途一定是廢了的。

縱觀王守仁最輝煌的歲月里,他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南京,就是在老家或紹興傳播王學,屬於他的朝廷高光時刻,沒有,他也沒能在廟堂之上,成為過真正的話事人。

究其根本,是朱厚照、朱厚熜沒眼光嗎?

並不是。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