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老師們就都學會這一招了,每節課講的東西更多,我們學生只能拼了命的跟上老師們的節奏,拼了命的學,暫時不明白的就先死記硬背下來。”
“沒有計算機、沒有教科書、沒有學習資料……但是P大的計算機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那時我和我身邊的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時Y語都不怎麼好,但即使Y語不夠好,看過的論文我們也全都爛熟於心——因為論文太少了,就那麽幾篇,我們一遍又一遍地看,裡面的內容都能背下來了,裡面的圖閉着眼睛都能畫出來。”
“那時候看着國外的論文,心中只有絕望,國外那樣的水平,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啊?我們真的能達到嗎?”
“我讀書的時候,全系只有個別幾位教師能夠作為訪問學者到交流和進修。出國交流和進修的機會很少很少,而且出國交流和進修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老師對我們說,走出國門的時候熱血沸騰,回來的時候渾身的血又涼了。想從國外學習真正的知識和技術太難了,人家鑽研出來的東西不可能無償分享給你,而我們國家又有什麼研究成果可以與人家互換呢?”
“但即使是這樣,依舊要出國,依舊要想辦法從學到東西回來。為了有更多的出國機會,系裡的領導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把負責實驗室建設的老師派出去‘接機’。就這樣,趁着把計算機從國外帶回國內的機會,我們的老師出去,努力與國外的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係……”
那時候,為了能出國學習,真的是費盡心思。
而現在,T邀請雲歌去讀大學,雲歌拒絕了;T邀請雲歌去做講座,雲歌又拒絕了;T兩次被拒絕後,依舊沒有氣餒,雲歌不肯去,T的師生們就都過來了。
“我讀大學的時候,哪裡聽說過《ure》和《Science》?”
“後來,知道《ure》和《Science》了,心中也只是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把《ure》和《Science》上的計算機領域的論文都看懂,那就太好了……”
至於自己在《ure》和《Science》上發表論文,哪裡敢想?
“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家的計算機專業領域也能像國外一樣優秀……”
這樣的想法,戴院士只能藏在內心最深處。他相信有很多人心中和他有一樣的想法,他的同學們、他的老師們,但是從來沒有人敢說出口。
“後來,我讀了碩士、博士,然後留校當了老師。國家越來越強大,各方面都發展地越來越好。我膽子也大了一點,敢想的越來越多。那時候我最好的想法,如果我們也能把學生送進哈佛、T那樣的世界名校就好了,如果能留下一兩個進入惠普、摩托羅拉那樣的大企業工作就更好了……”
“在那樣的大企業里學到先進的知識,然後回國建設我們國家自己的算機行業……”
戴院士從來沒有想到過,有一天,自己的國家裡竟然也有本科期間就能在NS上發表論文的學生!
有一天,自己的國家在ai領域遙遙領先!
有一天,《Science》成立新的子刊,竟然要向自己國家的學生約稿,假如《ScienceRo波tics》得不到雲歌的支持,那麽《ScienceRo波tics》的腰桿就不夠硬、底氣就不夠足……
現在這個學生,就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坐在自己面前,用如此輕鬆的表情、如此理所當然的語氣與他討論,她不想支持《Science》即將成立的子刊,而是想成立一個自己國家在AI領域的期刊。
“既然我們國家在AI領域的研究已經領先了,那麽AI領域最權威的期刊,不是順理成章的屬於我們嗎?”
戴院士聽到自己的心臟在胸腔里砰砰跳。這樣的想法,他從未想過,如果不是從雲歌口中聽到,他自己怕是這輩子都想不到。
他從灰暗的年代一步步走來,終於走到曙光中。
在幾十年的跋涉中,他早已習慣了遙望遠方的星星。因此等到天光大亮的時候,他依舊反應不過來,之前遙望的星星早已斗轉星移,位置換到了他的身後。
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年輕一代人,已經馬上要做到了!
戴院士激動地站起來,他十分感動雲歌第一時間來找的人是他,但是創建自己的期刊,僅僅有他一人顯然是不夠的。
戴院士手指顫抖地聯繫了T大自動化系的李院士、吳院士,“你有空嗎?趕快!現在!來我辦公室一趟!”
P大和T大這麼多年以來,一直在互相較勁,兩所學校中的研究領域相近的院士,自然也要互相較勁。
李院士和吳院士聽到戴院士的話,都十分不滿,“老戴,你這是什麼意思……”
等到兩人聽到戴院士說叫他們過來是商量建設世界一流的AI領域期刊后,兩人的態度立刻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我馬上就到!十分鐘!”
“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