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杯酒釋兵權(1 / 2)

唐朝是一個貴族社會,階級界限很嚴格。

無論是法律、禮儀、社交、科舉.……甚至是上升渠道,都把唐人明顯的分割成兩個階層:貴族和平民。

想想唐朝的名人:

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裴行儉、杜甫、杜牧.……無一不是貴族出身,不是大貴族也是小貴族。

張居正這種平民百姓,在唐朝還想做宰相?

做夢去吧。

在大唐盛世,想出人頭地隻有做官一條路,然而這條路恰恰不對平民子弟開放。

“安史之亂”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首先是藩鎮。

北魏“六鎮起義”之後,就有很多胡人在河北定居,按照傳統來說,他們是北齊的子民和官僚。

但後來的北周、隋、唐都奉行“關中本位”政策,河北做為被征服者,除了少數貴族,大部分人都不能進入朝廷。

武則天時代,契丹入侵河北,朝廷居然不去幫忙,反而說河北人是帶路黨,讓他們自力更生。

如果是你,恨嗎?

曆史淵源,讓河北人對朝廷沒有好感。

再加上河北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唐玄宗時代的稅收、兵役壓榨,才導致安祿山造反能一呼百應。

而藩鎮割據後,河北人生活的更好了。

節度使自行收稅,大大低於朝廷的稅率,老百姓可以留存一部分錢,用來改善生活。

節度使要治理藩鎮,就要招攬本地人才。

不論是從軍、做吏、升官,都釋放了大量工作機會,而且藩鎮根本沒有貴族的土壤,完全是平民的樂園。

再加上唐憲宗把一部分節度使的權力,下放到州,雖然削弱了節度使,但也在州的層麵開拓了很多軍政機會。

這是在朝廷統治下,完全享受不到的福利。

在藩鎮,平民百姓有升遷做官的機會,而在朝廷的法律、禮儀和話語權下,不是貴族永無出頭之日。

說到底,藩鎮已經產生了地域保護性質的文化。唐朝的削藩戰爭,不僅僅是財政的較量,而是平民和貴族價值觀的戰爭。

這才是藩鎮可以長久存在的根本原因。

晚唐藩鎮和五代十國的掌權者,沒有一個出身於傳統貴族,不是兵痞就是流民,甚至有乞丐.……

這些人和貴族怎麼可能尿到一個壺裡?

其次是財政係統。

758年,“安史之亂”正進行的氣勢如虹。唐肅宗為了調集資源平叛,派第五琦擔任鹽鐵使,到揚州搞鹽業專賣。

一旦涉及壟斷,基本沒有不賺錢的。

第五琦用10錢的價格收購食鹽,然後轉手就賣110錢,中間淨賺100錢。10倍的利潤啊。

20年後,鹽業專賣的收入占朝廷稅收一半。

後來,采礦、茶葉專賣也被收入囊中,再加上長江流域的收稅權,鹽鐵使的職位和權力水漲船高,成為龐大的財政係統。

鹽鐵使的機構幾乎獨立於朝廷部門,不受任何控製。這樣龐大的係統要想正常運轉,就需要無數懂財政的人。

他們不需要懂儒學、會寫詩,隻需要學習財政稅務,就能在鹽鐵使的下屬機構中找到不錯的職位。

而這些學問,不被主流社會接納。

在鹽鐵使的機構中,為財政官員提供了快速上升的渠道,他們互相聯姻、幫扶,結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

最後是宦官。

一般來說,正常人不會從事這種職業,但皇宮需要大量宦官,總是需要有人來做的。

晚唐,宦官也是走向人生巔峰的捷徑。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