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莊子
非主要流派
墨家
墨子
法家
韓非子
名家
惠施、公孫龍
佛學
釋迦摩尼
折中主義
各個流派
西方哲學
嚴複
這裡主要談談主要流派的儒家和道家。
儒家是中國哲學文化的代表,它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父子、昆弟、夫婦、君臣、朋友等的社會關係,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給人們一套如何在複雜龐大的社會和家族中去處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際關係的法則,去更恰如其分的處理事情的範式,是家族製度的理想化表現。而具體怎麼去為人處世,怎麼以更加完善的道德去行事,孔子提出了諸如正名、仁義、忠恕、知命等理念。
正名是指我們說的客觀存在的事物,要和它的名字的本來含義一致起來,也就是和理想的本質一致,比如說父親就要有父親的樣子,老師就要有老師的樣子,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每個名字之所以叫這個名字,(雖然沒有特定的說法,比如狗也可以叫狗,也可以叫貓,但是一旦人們約定俗成叫狗了,那麼說到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是說稱之為狗的動物而不是貓或者彆的什麼,相匹配的也是狗的習性等等)但是人在社會中,每個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我們不能歪曲了原本的含義,而是要讓名字和本來含義一致起來,也就是與理想的狀態接近甚至吻合。
仁義是“仁+義”。義是遵行某些道德,如果是為了不屬於道德的其他考慮,即便是客觀符合道德要求,仍然不義。即事物要有它本來的樣子;仁是指義務的本質,也就是愛人,例如“為父之道”是從“愛子之心”出發的,“仁”的含義是“品德完美”。
忠恕是我認為是幾乎最高的境界。有句話可以幾乎完美的闡述忠恕之道:“己之所欲,施之與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的,給彆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給彆人。忠恕之道又可以從正反兩麵來談,一個是怎麼希望或者要求下級做到的,自己對待上級的時候也要做到,原句是“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另一方麵是彆人的行為如果是自己所討厭的,自己也不要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彆人,原句是“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左,毋以事右;所惡於右,毋以事左”。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準則,以自己為標尺,都出乎於己,而不在彆人,在我看來,這是最體貼的理解和最寬廣的胸懷了。
知命簡單來說就是因果中不可控製的那一部分因,“竭儘己力,成敗在所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