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層官吏得到補充,我郡守府的運轉效率也更高了不少!”
“此外,主公之前提及的自籌建人才培養體製,也有了進展!”
“目前我右北平正圍繞右北平五縣以及遼西四縣等區域,籌建一郡九縣之學製,無論是識字蒙學之童子,還是初具才華之少年,都可入學!”
“縣學是達到結業標準之後可升入郡學,而後郡學達到結業標準,便可根據在郡學之中的表現,授予相應的大小官職,各儘其用!”
“此一策,將來勢必在我右北平大放異彩!”
隨著這一話音落下,荀彧的發言贏得了在座一眾文武的掌聲,就連上首的公孫瓚也是不住的點頭。
今後右北平與各路諸侯的戰爭中,拚的就是人才,就是底蘊。
如此一來,若是右北平在人才儲備上占了劣勢,那麼也勢必在與諸侯的爭端中處於劣勢。
就如同在曆史上的魏蜀吳三國,相持到後期,便是吳蜀兩國的人才匱乏,難以和魏相爭。
另一方麵,則是魏國的土地、資源、人口遠勝於吳、蜀,這也是魏國能最終勝出的重要原因。
而現在,右北平雙管齊下,一方麵采取求賢之策,積極招攬天下大才。
另一方麵,通過一郡九縣的製度,將人才培養的機製傳承下去,這樣,在後續的人才儲備比拚各方麵,右北平與中原諸侯才不至於落入下風。
這是公孫瓚心中的想法。
而荀彧、戲誌才、趙雲、典韋等一眾文武,對公孫瓚的求賢令以及那一郡九縣的創舉則是大為欽佩。
先說求賢令,像之前說的都是某某君主禮賢下士,發現大才。
百裡奚舉於市,孫叔敖舉於海等,都是此例。
但毫無疑問的是,百裡奚、孫叔敖等人在被君主提拔出彩之前,就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隻是中間曾跌落凡塵,處境困頓。
而後得遇明主,再次散發光芒。
如百裡奚,其出身原是虞國大夫,本是貴族,而後晉獻公假途伐虢,滅亡了虞國。
一時間,百裡奚被生擒,淪為奴隸。
百裡奚不甘於此,一路逃亡,顛沛流離,嘗儘了人間苦楚。
而後一次機會,百裡奚之名傳於秦穆公之耳,用五張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了百裡奚,並任命百裡奚為秦國大夫。
這也是百裡奚舉於市的由來。
在進入秦國之後,百裡奚開始主政秦國的國政,由於他先前虞國大夫的底蘊以及流亡之中的磨練,造就了非凡的百裡奚。
在主政期間,百裡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著重實行‘重施於民’的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裡,並戎狄小國不下二十,最終稱霸西戎,奠定了秦國的崛起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