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可以想象到的。我看你的武藝,頗有軍中路子。”
“趙少好眼力勁,我就是中原那邊衛所軍戶。”
“軍戶不至於吃不起飯吧。你們有田有地,自給自足;還不用交皇糧國稅,隻是服兵役。”
“趙少,你說的都是國初的事情了。”鐘奎苦笑著,開始講述衛所軍戶製的來曆和現狀。
衛所製是梁太祖朱溫所創,他吸取曆史上屯田製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收屯結合的建軍製度。梁太祖朱溫曾得意地說:“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軍戶就是一戶人皆是軍籍,且是世襲。它的主要義務,便是出一男丁赴衛所當兵,稱作“正軍”;其他的子弟稱作“餘丁”。正軍赴衛所,至少要有一名餘丁隨行,以助其生活。一般正軍身死,則以戶中壯丁補充。
由於軍戶負擔沉重,故多給予田地(正常一正軍五十畝)。且正軍免全部差役,而在營餘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也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和供給正軍之生活。
正軍服役於衛所,必須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並生兒育女;每一正軍有房屋、田地,每月還有軍餉(但實際情況經常拖欠)。行軍時發給口糧,軍裝則須自備,武器則由國家以匠戶生產。
軍戶在營,分為守備和屯田二部分,比例不定、按時輪流。屯田固定上交糧食,以供給守備及官吏、還有儲存作戰備糧,其目標在於養兵而不耗費國家財力。
不可否認,在開國初期,這樣的製度非常實用。但是,隨著承平日久,衛所製度以飛快的速度崩壞。
簡而言之,就是萬戶、千戶、甚至百戶很快就官僚地主化,軍戶的土地被私吞、剝奪,軍戶實際上淪為軍佃戶,甚至其負擔比百姓的佃戶還高!他們的職責沒有減少,負擔更加沉重,軍餉被吞沒。最後,軍戶過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再做下去就隻有餓死和折磨死!就開始了逃亡和嘩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