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一旦萬有引力的概念被大明的百姓、文人群體成功接受,那麼宇宙就會從原本的抽象哲學概念,變成了具象化的物理概念。
宇宙變成了物理概念的宇宙,那天人感應又從何而來?
天人感應講究“天人合一”,五行皆是來自於萬物中的哲學,天可以乾涉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也能影響到天的反應。
這其中以董仲舒的理論最為深入人心,即“木為春生之性,宜以農為本,勸農事無奪農時,火為夏長之性,宜選賢舉能,賞有功封有德,土為養成之性,宜循宮室之製,謹夫婦之彆,金為秋收攏,宜刑有罪伐無道,安集天下,水為冬藏之性,宜敬四時之祭,與諦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
董仲舒不僅定下了五行的天時人事,同樣也定下了五行的災異譴告。
為了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會有天人感應,董仲舒還提出了氣化學說,認為天地宇宙唯氣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的包融中,就像魚生活在水的包涵中,隻是水有實物可見,而氣化之宇宙浩浩然難見。
如此一套“災異譴告”加“天人同類”,徹底將儒家學派從傳統的哲學,變成了哲學體係下的神學宗教。
儒學至此正式變為儒教,開始具備宗教性質,也為王朝的天人感應提供了法理背書。
可當宇宙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人怎麼樣,宇宙就會做出對應的反應之時,那麼天人感應不說立刻灰飛煙滅,那也肯定會有人站出來質疑它的存在合理性。
林煜自從立下了要改變大明的宏願,那麼第一步就得先消滅腐朽陳舊的理學體係。
不要說什麼理學也有先進的地方,因為大明的理學很早就已經在曆史的浪潮推動下,為了適應王朝統治階級的形狀,而迅速地變質變味了。
真要說起最初的理學,在兩宋壓根不流行,反而被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壓得喘不過氣來。
王安石的“荊公新學”主張“天人不相乾”,認為天就是天,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跟你人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