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若是種植紅薯,在試驗田畝產五千斤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
這一年是慶曆三年,按照歷史車輪的走向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很多大事。
首先就是積貧積弱的大宋朝爆發了空前危機,西有西夏寇邊,北有契丹虎視眈眈。而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土地兼并空前嚴重,百姓流離失所。
冗官冗兵冗費,三冗壓的百姓喘不動氣,國庫空虛,士兵散漫羸弱的戰鬥力更是讓朝廷頭疼不已。
心力交瘁的趙禎皇帝在有識之士的臣子們的幫助之下,開啟了慶曆新政。
這是個名臣輩出的時代,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
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
可是,這一切都隨着孫星雲的到來產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首先,西北趙元昊已經不足為懼,無力再對大宋開戰。而契丹自保不暇,更是臣服與宋。慶曆新政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提前實施,如今已經效果顯現。
首先,三冗問題得到了一定解決,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另、國庫充盈,百姓安居。
以前軍費佔據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如今大量的裁軍。只保留中央直轄的禁軍二十萬,清一色火器裝備。保留少量地方廂軍以護衛地方治安,二十萬禁軍輪番駐守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