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6章
原先一百四十多萬軍隊,腰斬了一多半。加上廂軍和地方兵種,不過七十餘萬人,省下來的財政收歸國庫。
因為孫星雲的諫言,宋仁宗極為重視范仲淹富弼等人提出的新政實施。趙禎給筆札,責令條奏政事。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諫官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首先是澄清吏治,明黜陟,就是嚴明官吏升降。以前官員提拔都是只講資歷,不看政績,這也早就大批草包官員碌碌無為。
多年前朝廷已經頒布條令,官員實行考核制度。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並規定京朝官及郡縣官吏,有人保舉在三年任期屆滿即與磨勘升遷,否則便要等到滿五年之後,方行磨勘。
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吏治頓清。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有作為的官員,比如京東西兩路轉運使王陽和、晉州知州白子良等人。
抑僥倖,限制官僚濫進。宋初以來,,恩蔭制度造成官僚濫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任學士以上官職的,在二十年內通過恩蔭,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范仲俺對此提出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趙禎極為重視,如今即便是達官顯貴的子嗣,只有科舉才是唯一出路。
第三,精貢舉,嚴密科舉取士。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
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這樣,學生有真才實學,進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實了。
這一點,孫星雲功勞甚大,他出資建了不少學堂,着重教育事業。
這也是趙禎最感激這敗家子的地方,教育是興國興民的最大善舉。這是為朝廷網羅人才,孫星雲教育這方面向來大手大腳,絕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