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39 字 1個月前

第738章

就在東北的形勢再度惡化之際,萬曆二年正月間,四川的軍事形勢出現了向好的跡象。

以石砫兵為首的各路援軍相繼趕到了成都附近,並收復了安岳、樂至等縣;在外圍軍事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永寧叛軍內部對何去何從產生了爭議,不少叛軍將領認為,眼下奢軍已經陷入了明軍夾擊的勢態下,不應該拘泥於攻陷成都,而是該壯士斷腕的捨棄成都,向明軍力量薄弱處擴張,但奢崇明父子卻不以為然,堅決要搶在明軍合圍前攻佔成都。

在奢崇明父子拒不納諫的情況下,奢崇明的部將羅乾象意識到奢部失敗在即,於是產生了跳船逃生的念頭,遂秘密與成都城內明軍聯絡,表示願意棄暗投明,並且反戈一擊。

成都城內主持大局的四川布政使朱燮元決定接受羅象乾的投誠,並布置了一個順勢反擊的計劃,就這樣,在當年正月二十八日的晚上,羅象乾命人在奢崇明部的營地內縱火製造混亂,而此時朱燮元便通率城內明軍趁機夾攻,致“崇明父子遁走瀘州,乾象遂以眾來歸”,由是,被圍102天的成都終於解圍了。

成都解圍之後,朱燮元便趁着奢崇明父子潰逃、賊軍人心不穩之際,迅速組織各路援兵進行追剿,進而先後恢復了資陽、內江、簡州(簡陽)等四十多處州縣,成功的將奢崇明叛軍分割在了重慶和其老巢永寧兩地。

然而,正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不,正當四川的形勢已經大為的好轉之際,當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在聽聞奢崇明已經攻陷成都的謠言之後,水西宣慰使安位之叔、實際掌握水西地方實權的安邦彥便裹挾安位起兵叛明了。

水西叛亂伊始,為了擴大自己的聲勢,安邦彥便自稱羅甸王,然後聲稱自己將起兵數萬攻打貴州;見水西宣慰使舉起了反明大旗,周邊的羅鬼、仲苗各族紛紛響應,據說一共有四十八家土司土目跟隨安邦彥行動。

這些叛軍很快攻陷了畢節,又奪取了安順、龍里等地,其等的兵勢很快擴大到了十餘萬人的規模----其實不一定都是兵,實際可能是全部男丁----並於二月初七包圍了貴陽城。

當時防守貴陽的提學道劉錫玄記錄道:“二月初七日,果從城樓見城飛蟻集,數萬玀兵、數萬仲苗,鐵騎金戈,環五門外山頭,於辰時紮營,午時戰北門,轉戰東門矣······”

此時,貴陽守兵“不計三千”,守城將領便緊急“募兵四千”,但面對絕對優勢的水西叛軍,貴陽城還是岌岌可危,幸而搶在圍城之前,總兵官張彥芳統率一部援兵沖入城中,這才讓城內守軍擴大到了一萬餘人(對外宣稱2萬),從而有了一守之力。

但緊接着副總兵徐時逢、參將范仲仁等部援軍在強渡瓮城河時被安邦彥的叛軍擊敗,貴陽的外援斷絕,至此陷入了長達十個月的圍困之中······

水西叛亂,貴陽被圍的消息傳到明廷,剛剛因為四川方面的好消息,而鬆了一口氣的明廷上下再度緊張起來,是的,眼下等於明廷在三個方向用兵,這絕不是財力困頓的明政府能夠承受的,於是關於放棄遼土、退守山海關的主張便成了某種主流意見。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