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8章
大半個山東因為孔有德部的叛亂而打成了白地,陝西和山西的民亂也沒有消停的時候,但這些對於多災多難的大明王朝來說,也不過是蘚芥之患,真正讓大明王朝喘不過氣來的是連年的天災,這不,新的一波災難又來了----崇禎五年六月,黃河決於孟津。
“馬國臣沒有出事吧!”接到黃河在孟津決口的消息后,朱由崧急切的向王乾求證道。“另外,情況查明了沒有,這次決口涉及的範圍有多廣?”
王乾苦笑道:“現在情況一片混亂,誰都說不清決口的範圍有多廣,更沒有人知道孟津渡現在的情況下,但就諦聽掌握的消息來看,決口範圍肯定涉及孟津、偃師兩縣的沿河地區。”
朱由崧眼眉一凝:“也就是說福春號等幾處工場肯定會被波及。”
王乾寬慰道:“福春號那邊地形應該相當略高一些,未必會有大問題,但有幾處王莊就不一定了,就算是沒死了或少死人,至少今年的夏收、秋收是沒指望了。”
朱由崧搖頭道:“還不止是夏收秋收的事,口子堵不上,我們的貨就不能從孟津走了,這方面的損失也絕非是小數目。”
王乾再度寬慰道:“幸好,我們已經把大部分的工場遷到安東和小琉球去了,再怎麼損失,也不會很大的。”
是的,能搬走的都已經搬走了,剩下主打銀鏡的雙福號、需要本地黃鐵礦資源的福春號以及福春號配套的王府冶鐵場是沒辦法搬走的,所以,真有了損失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聞訊趕來的李諳也寬慰道:“世子爺,孟津走不了,我們還是可以走洛河入黃的。”
朱由崧嘆息道:“也只能先這樣了。”
可從洛河入黃,中間走的陸路要比直接從孟津入黃要多了一倍的路程,成本無形就高了不少,而且孟津巡檢馬國臣是朱由崧的人,怎麼走貨都是好說的,現在從洛河走,只怕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這也是不利的。
但天災是不可抗力的,所以,朱由崧也只能捏鼻子先忍下來了。
當然,有人會問,過兩年河南會陷於農民“起義軍”的汪洋大海中,那為什麼不趁着現在的機會,把所有王府名下工場都遷移到淮安等地呢?
原因很簡單,你自己也說了,過幾年才會出現“起義軍”的汪洋大海,所以,現在就把所有產業都遷移到了淮安,可是會引起明廷的高度懷疑和戒備的;此外,“義軍”是由饑民為主組成的,而王府幾個工場採買原料的過程,雖然讓少林寺以及河南地方士紳獲利了,但至少也讓做工的老百姓能吃上飯,若是現在就把工場搬走了,那些挖礦的百姓沒了最後的飯碗,豈不是會主動投靠“義軍”了,因此,朱由崧可不願意犯崇禎皇帝裁撤驛站時犯過的同樣錯誤,主動給“義軍”增強力量。
“工場的事情先別說了,說說救濟的事吧,”朱由崧抓住李諳說道。“這是收攏難民的機會,李伴伴,你去安排一下,也算是一舉兩得了。”
李諳一皺眉:“世子爺,這麼做,對王府的名聲不太好啊!河南府那邊,也不好答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