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6章
在多爾袞攻打江華島的同時,清軍開始炮擊南漢山城,對朝鮮施加壓力。
時人因此記載道:“炮丸大如鵝卵,或有如小兒頭者,能飛越岡巒,亂觸宮墻,聲震天地,晝夜不絕,城中之人,比比中死,堞所觸皆崩潰,人心因此大洶”。
面對清軍的武力威懾,朝王李倧已決定交出斥和派大臣;翌日,李倧派洪瑞鳳、崔鳴吉、尹暉送國書於清營,然而朝鮮什麼都答應了,但就國王出城一事仍不肯就範。
崇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英俄爾岱、馬福塔退還朝鮮國書,並向崔鳴吉等發出最後通牒,說皇太極即將回國,如果國王再不出城,就不會再有和談的餘地了,同時告知了朝方諸道勤王兵已被清軍各個擊破的消息。
二十六日上午,受不了清軍紅夷炮的朝鮮守城將士嘩變,來到行宮門外兵諫,要求立即交出金尚憲等斥和派大臣。
李倧企圖讓世子出城來緩解清軍方面的壓力----此前世子曾多次請求代父出城,未獲允許----便派洪瑞鳳、崔鳴吉、金藎國前往清營,告知世子將出城。
英俄爾岱得勢不饒人的回應稱:“今則非國王親出,決不可聽!”
隨即英俄爾岱將從江華島獲得的鳳林大君的手書和另外兩個朝鮮大臣的狀啟遞給洪瑞鳳等,江華島失守的噩耗這才傳入南漢山城,使得“城中莫不痛哭”。
江華島失守成為壓垮李倧的最後稻草,當晚,李倧就決定出城投降。
二十七日,李倧派李弘胄、金藎國、崔鳴吉送去了願意出城向皇太極投降的國書,並希望清方能保證人身安全。
二十八日,李倧及金瑬、崔鳴吉等從金尚憲、鄭蘊、尹煌等十多名自首的斥和派大臣中挑出了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二人,準備交給清朝。
當晚,英俄爾岱、馬福塔來到南漢山城南門,按明使給朝鮮陪臣敕書的方式將戰時皇太極對朝鮮的最後一道“詔諭”遞給洪瑞鳳、崔鳴吉、金藎國。
皇太極在“詔諭”中宣布赦免仁祖之罪,並提出了如下幾條議和條件:繳納明朝誥命、冊印,斷絕對明朝的宗藩關係,停用明朝年號,遵奉大清正朔;納世子及另一王子為人質,諸大臣亦須齣子弟為質;朝鮮有協助清軍攻明的義務,當務之急就是配合清軍攻取皮島;每逢清朝聖節、正朝、冬至及皇后、皇太子千秋節,朝鮮須按朝賀明朝的舊例來奉表朝賀;朝鮮俘虜渡過鴨綠江后,如果逃回,朝鮮必須送還,不得收留,但可按俘虜本主意願贖回;朝鮮須與清朝貴族聯姻;朝鮮不得再修繕新舊城池;朝鮮須送還朝鮮境內所有瓦爾喀人(即朝鮮所謂的兀良哈人);允許朝鮮繼續與日本貿易,朝鮮須協助清廷聯絡日本;朝鮮不能再與圖們江外的瓦爾喀人貿易,如果遇到瓦爾喀人,必須扭送清朝;朝鮮當發水陸兵馬收回濟州島,驅逐和消滅“林部”海盜;提高歲貢數額。
隨後兩國使臣交涉了朝鮮國王出城投降的細節問題及繳納明朝敕印和攻擊皮島等事宜。
李倧對這些苛刻的條件非常不滿,說:“有如此難從之言,而其可甘心受之耶?”
洪瑞鳳勸道:“稱臣奉朔之後,則更無可為之事。今日之勢,少無以兵力擊卻之路,亦將奈何哉?且今日之權,都在於彼,勢難爭阻矣!”
是的,敵強我弱,不得已就可能亡國了,所以,沒有第二條路可選的朝鮮方面就只能無條件接受清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