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7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57 字 1個月前

第2367章

是的,這批從鰲山衛撤出的山東百姓沒有被運往海外皇莊安置,而是安置在了河南及南直隸的皇莊中。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是由於,在過去的近兩年的時間裡,海外皇莊接受了太多的移民,什麼左良玉從武昌撤出的百姓啦,什麼李自成部的軍屬啦,林林總總加起來,小70萬人呢,所以,一時間小琉球也好、蝦夷地也罷,都已經沒有了可供大面積開發的墾荒地域----算上山區,自然還能容納更多移民,但朱由崧開拓海外的目的不是製造生態破壞,也不想讓移民因為自然條件的困擾而長期處在貧苦狀態,所以,迄今為止他只針對海外的平原地區進行移民開發,而不主張深入山區建設更多的皇莊----進而無法安置更多的新移民了。

至於南灣、北灣、熱泉以及黑龍江沿線、千島群島目前雖然還有開發的余量,但開發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且也不合適一下子派遣大量的移民進駐----主要是受新移民湧入的拖累以及北疆及國內戰爭的影響,海外皇莊在糧食及其他物資供應方面有些緊張----所以,為了讓這批山東難民最快產生效益並減少在其等身上的投入,內務府才決定將其轉移到河南、以充實因為戰亂而人煙稀少的中州人口。

當然,基於現實的需要,所以,朱由崧並沒有把這批山東難民移交給河南地方政府處置----主要也是明政府實在沒有安置難民的多餘錢糧----而是將其等納入了皇莊體系之內,這固然是進一步斂財的需要,也是為了在河南境內設置更多數量的要塞化村寨,以便在清軍再次南下期間儘可能的阻擋、遲滯對手的行動,為後方爭取必要的應變時間。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百姓都願意離開固土的,所以在嶗山以東的鰲山衛橋頭堡區域內,還是留下了差不多4000名百姓,這些百姓或是漁民,或就地耕作,以便力所能及的向鰲山衛橋頭堡的守衛者提供一些糧秣上的補給,以減少後方運輸的壓力。

此外,還有數百名百姓選擇加入了勇士營的行列,也因此,朱由崧批准成立了勇士營鰲山守備營;鰲山守備營與威海守備營一樣,都下轄2個團----前者下轄第十五戰兵團和完成升格的第十九戰兵團,後者下轄第十六戰兵團和同樣完成升格的第十八戰兵團-----及炮兵、工兵、醫護、塘馬、夜不收等直屬隊,並且配屬了由江海兩用槳帆船及沙船組成的分遣隊,戰力雖然不強,但依託成體系的堡寨工事,還是能有效阻擋清軍的進攻的。

鰲山守備營和威海守備營成立后,原第一戰兵營並未撤銷,而是作為機動力量,暫時撤退到了大小長山島休整和重編----新的第一戰兵營下轄第十七和第二十戰兵團、第二預備戰兵團,編製兵力3500人,其不足兵力,與鰲山、威海兩守備營一樣,主要由黑奴、朝鮮俘虜兵、索倫兵等填充。

清軍雖然不知道勇士營第一戰兵營的情況,但由於無法遏制勇士營乘坐舟船在山東沿海機動,所以,只能在堵防鰲山衛、威海衛兩地之餘,額外抽出兵力來,組建奇兵營,以備不測,因此,總體上非常的被動······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