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323 字 1個月前

第2814章

“為什麼先來先得呢?”朱由崧解說道。“先來後來總是有原因的,但最終可以總結為對朝廷相信與否,相信朝廷會授田的,必然會先來落籍,那麼既然這些人相信朝廷,朝廷也一定不會讓他們吃虧了。”

朱由崧侃侃而談道:“其次,北地廣闊,一時半會怕是沒辦法把地都授完的,總要有幾年的時間;當然,各縣除了現有荒蕪的土地,或還有可以開墾的土地,但朕的意思,這些未開墾的平原、山地都是國家土地山林,不可再授,以免過渡開墾,獲罪於天。”

朱由崧把過渡開墾與獲罪於天聯繫在了一起,在王應熊等人看來,非常的新奇,對此,朱由崧粗粗的解說了一遍,又繼續剛才的話往下說道:“昔日‘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可足溫飽,今日國家人丁眾多,實在無法實現一夫治田百畝的願景,三十畝地已經是朝廷能拿出來的最大程度了,而且還是趁着大亂大治的當口,才勉強實現;所以,朕以為,今後無論家中財產多寡,農戶手中的地宜聚不以散,是故,家中余財可以諸子均分,但農田一項只能由一人繼承,不可析分;話又說回來了,那麼沒辦法繼承父母土地的餘子及得到朝廷消息后卻晚了一步北上落籍的百姓怎麼解決他們的田土呢?”

朱由崧掃了掃面前的三位大臣:“那麼請他們到臨縣、臨府、臨道去領受田土,若臨縣、臨府、臨道都分完了,也不要着急,三五年後,朝廷必攻滅建虜,規復遼東,屆時遼東全境有足夠的田土;有人說,等不及三五年了,也不要緊,內廷在海外有的是土地,海外王莊也是缺人的,只要他們願意,大可以去海外嘛。”

其實朱由崧有一個長遠的擴張計劃,譬如出兵奪取安南北部的紅河平原,譬如規復河套平原,又譬如規復萬全行都司、控制壩上草原等等,當然最宏偉的計劃是奪取北海(貝加爾湖)周邊,把羅剎人打回葉尼塞河以西等等,因此只要相關擴張計劃能夠實現,到時候大明不缺可以用來授田的土地,相反,到時候移民不足才是大問題。

錢謙益忍不住了,急忙提醒道:“陛下明鑒,若是不能繼承父母土地或在本鄉本縣得到土地,也就意味着,子女要遠離父母家鄉,甚至永不能回返,這可是有違人倫大道的!”

中國傳統的孝道主張,父母在不遠遊,真要實現大規模移民的話,就會與當世的主流觀點產生了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另一時空中,中國在整個明代十分內斂,結果內斂到內卷,然後覆滅的原因之一----清代倒是積極擴張,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疆域,但清代的擴張的目的是消滅邊患,而不是着眼於給國內百姓帶來利益,所以擴張到後來,就失去了內在動力。

“百姓完全可以在父母過世后,再移民邊疆嘛!”朱由崧先說了一句何不食肉糜的話,然後才嚴肅的說道。“夫子尊崇周公,把周公稱為先聖,又崇尚三代之治,那麼什麼是三代之治?夫子又說過一句諸姬不應該在天下開拓嗎?”

朱由崧的聲音略有些高亢的說道:“小國寡民那是道家的宗旨,而我中國,於黃河一隅之地而東至大海、西到流沙,北抵不毛、南至北向戶,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一代代的移民、一朝朝的擴張;過早的不說了,大一統后,漢儒有說過因為父母在不遠遊,就不要囊括閩越。甌越、南越之地了嗎?盛唐之時,唐儒說過,為了盡孝,子弟不能遠去,從而放棄安南、遼東了嗎?不,彼時聖教積極進取,又有海納百川之心態,所以,不用拿孝道作為掩飾自身無能!倒是本朝,開國不足四十年,就開始學萎靡不振的宋儒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