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1章
另一時空,南明在弘光后快速瓦解,就是因為各地野心家蜂起,大家都想着從龍之功,結果同時擁戴了多名皇帝、監國,而這些皇帝和監國又各自不服,由此形成了巨大內耗的緣故,所以朱由崧對此早有預算,當馬士英問起,便立刻答道:“兩處留都,自然是以居南北京之大臣為主,此當官制中明定,以戒野心之輩。”
馬士英和孫傳庭、張國維三人對視一眼,覺得問題不大,便應道:“臣等稍後就擬定相關條文。”
說完了留都的事情,朱由崧把話扯回到了地方官制改制上:“各道,應該在巡撫之下,設布政、轉運、支度、按察、兵備、營建、提學等使,並設置大理分寺、太僕分寺、太醫分署等機構,其中布政使為巡撫副手,但不加都察院銜,繼續以巡按監察地方。”
馬士英回復道:“臣等的確是這樣設想的,不過,各道的衙門設置相當簡單,但各府、各直隸州、各散州、各縣如何置官就有些不同意見了。”
朱由崧問道:“有那些不同意見!”
孫傳庭接口道:“翰林院的建議是,將府與直隸州合併,統稱為州,然後按面積大小、人口多寡、賦稅高低分為大上中下四等,將散州和縣統稱為縣,並一樣按面積、人口、稅賦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州縣官員的級別雖然一致,但升遷時需要從下縣下州逐級升遷。”
宋之普好不容易抓住機會,插話道:“而臣和鐵知州的意思是,依舊保留現有府、直隸州、散州、縣的設置,這樣也好逐級升遷!”
翰林院顯然是從“道”這個一級行政區出發,認為朱由崧又恢復唐代舊制的想法,所以簡單粗暴的以“州”、“縣”來命名二級行政區和三級行政區,但宋之普等地方官員卻認為二百多年來,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府”、“直隸州”、“散州”、“縣”的分別,沒必要改來改去。
此外,翰林院方案中,知州統一為正五品、知縣統一為正七品,這就讓地方官吐血了,要知道翰林院可是規劃了四等州、三等縣的,若按一任三年,一般兩任來算,知縣沒有一點殊勛想要升到從六品得十八年、知州沒有立功減少磨堪的話,想要升到從四品得二十四年,這就等於斷了地方官員升晉的道路也難怪宋之普等地方官員異常反對呢!
朱由崧沉吟一會,沒有馬上做出決斷,而是說道:“州一級,設知州為主官,通判為副手併兼布政使判官?不,判官不好聽,讓人覺得還是道一級諸使的副手呢,名字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