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9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26 字 1個月前

第3739章

光挨打不能還手的局面下,實際是武裝苦力的鄭軍一兵們迅速崩潰了;見到鄭軍出現土崩瓦解的局面,嚴德桓毫不猶豫的命令僅有的200“騎兵”向當面之敵實施突擊。

明軍“騎兵”呼嘯着衝擊鄭軍陣線的一幕,成為了壓倒鄭軍脊樑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鄭軍的組織徹底瓦解了,數萬名鄭軍一兵及隨軍民夫丟盔卸甲,倉皇的轉身而逃,從而將自己的後背暴露在了明軍追殺部隊的槍口和馬刀之下。

鄭氏第五代領袖、西定王鄭柞根本無法阻止手下的崩塌式瓦解,就只能跟着溜之大吉,嚴德桓部隨追殺三十餘里,這才在斃俘鄭軍二萬七千餘人的情況下,收兵北返;而鄭柞一直要退到乂安道的首府容州才停下了腳步。

當穩住心神的鄭柞開始收攏部隊時,才發現原本浩蕩的大軍,就只剩下了不足萬人,幸而明軍沒有繼續南下攻打乂安,這才給了鄭柞喘息之際,於是,鄭柞飛檄四方,在不到30天的時間裡,又拼湊起一支5萬餘人的軍隊----清化是鄭氏的老家,所以鄭氏在清化和乂安還是有相當大的號召力的,再加上安南多年以來一直對大明妖魔化,所以,還是有很多越南中上層人士願意幫着鄭柞保家衛國的。

那麼嚴德桓為什麼沒有對鄭柞殘部猛追猛打,並坐視鄭柞重新壯大呢?

第一個原因:對於作為侵略者的明軍而言,安南的反抗力量集中起來,原要比讓這些反抗力量分散開要好;對的,集中起來,明軍可以一舉成擒,但分散了明軍就要面臨令人頭疼的游擊戰,顯然前者是對明軍更有利的。

第二個原因:之前守備清化的鄭厚在覆滅前已經向紅河平原的安南各地下達了勤王令,這些天以來,從河內、太原、海陽、山西等地趕來的安南勤王軍已經陸續開到了朱河以北,並匯聚起來,企圖渡過朱河包圍清化;不過目前由於朱河上游弋的明軍江海兩用槳帆船的阻撓,所以,這些安南勤王軍沒辦法過河,但若不將其等消滅,還是有極大的隱患的。

因此,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嚴德桓在擊敗鄭柞主力后,沒有實施進一步的追擊,而是回師清化略作休整----主要是押解二萬餘俘虜進清化城看管----便主動越過朱河,前去迎戰安南北方各道府州縣派來的救援部隊。

而就在鄭柞再度匯聚起50000大軍的期間,羽林師、建武師成功擊破了朱河以北的安南勤王軍,斃俘22000餘人,幾乎徹底毀滅了朱河以北的安南抵抗力量,並一路打到了底江流域,這才裹脅着數萬被俘安南百姓迤邐南歸清化。

還不知道北線已經大敗特敗的鄭柞這邊雖然又有了50000人,但清化之中的慘敗讓他明白自己無力跟大明對抗,所以,便按捺住部將復仇的想法,遣使進入清化,試圖向大明乞降······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